□ 刘 琼
江西历来是文化渊薮,历史上名流辈出、大师纷呈。远的不说,拿手头正在写的陶渊明为例,五柳先生陶渊明原籍江西宜丰,出生地和做官的彭泽、滞留的桑园村都不出今江西大圈儿。作家创作大都基于个体的生命经验和体悟,所以,可以想见陶渊明那些田园诗包括著名的《桃花源记》,或多或少都是江西风物的一种艺术表现。陶渊明以下,江西几乎历朝历代都不乏名家名作——我指的是文化文艺,包括近现代。
最近跟江西产生了好几个联系。其中一个与方志敏文学有关。江西是革命老区,出生在上饶的方志敏是江西的杰出儿女,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清贫》为证。还有一个联系,便是《井冈山》副刊。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和文章里,我的确读到了一股久违的文气、一种可贵的坚持和一个有高度的积累。为什么这么说?
说实话,我也并还在办副刊。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当然对副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那是不用说了,但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在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办好副刊极不容易。一是要寻找理想读者,二是要拥有靠谱作者,三是要做出特色。这三点难度是同等的,也是相互影响的。没有靠谱作者,就办不出特色;到哪儿去找理想读者?!有人会说理想读者需要培养而不是寻找,从长期可持续的角度,道理可以这么讲,但办报纸,发行和传播是立竿见影的事,不能稍有懈怠。这三点,《井冈山》副刊都非常到位,特别难得的是,在信息碎片化、轻薄化、同质化的时代,《井冈山》副刊既面目清晰、文风独特,又底蕴深厚、题材丰富。它不仅依托江西独有的历史传统文化,也依托珍贵的革命文化和生态文化,团结了一大批作者,刊发了许多名家名作,也培养了一些具有忠诚度的本土作家,为促进江西文化发展、搭建江西文学写作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刊发见报的这些文章,无论是历史随笔,还是生活写真、现实报告,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言之有物、讲究规范。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到编辑的良苦用心。办副刊一曝十寒不行,需要坚持特色,进行长期的文化积累。有文化积累才有信息的厚度和高度,缀在报尾的副刊才有地位,才会从大量的信息源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阅读报纸的理由和目的。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办副刊也不能停滞不前,要研究阅读特点、用户需求,让副刊有营养、有情趣、有文化味儿,让副刊的“副”成为“富”,副刊就会成为净化精神和心灵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