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可
第一次到井冈山,我就惊叹于她的绿。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川,触目之处,满眼都是绿油油的绿。
而今,我登上另一座“井冈山”——文学的《井冈山》,举目四望,分明看到了又一片葱茏的绿色,那是一篇篇文学力作,迸发出的生命的颜色。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配以精美的图片,如同满山遍野的苍松、翠竹、青草、鲜花,枝叶葳蕤,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捧读入选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终评的30篇作品,我仿佛细细欣赏着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感动于每一片嫩芽的勃发,每一朵花蕊的绽放,每一颗露珠的滴落。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在作家们的笔下成为一篇篇优美精致的佳作,传达出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井冈山》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承继了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井冈山精神。四十多年来,她坚守“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的文学定位,坚持“文新结合、丰富多样”的办刊理念,打造了一座文学的高峰,成为“文学的摇篮,作家的朋友”。她根深叶茂,绿荫如盖,在传统媒体不断衰落、报纸副刊日渐萎缩的今天,逆势飞扬,不衰反盛,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全国副刊界、文学界享有盛名。尤其是以“盲评、高规格”为特点的年度“井冈山文学奖”评选,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六届,在全国文学界、副刊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报纸诞生起,副刊就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份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副刊的品位,决定着报纸的品位;副刊的品格,代表了报纸的品格。不少报纸往往因副刊而闻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的《晨报》副刊(原名《晨报副镌》),就因为刊登鲁迅的《阿Q正传》而载入史册。而这部经典作品得以产生(不只是问世),很大程度应归功于《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善于催稿”(鲁迅语)。这也正是好编辑与好作家、好作品的关系。有了好的办刊理念,还要有好的副刊编辑。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编辑与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在中外文坛,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井冈山》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勤勉敬业的编辑队伍。是他们独到的审美眼光、深沉的文化情怀、厚重的文学功力,成就了《井冈山》高蹈的文化品位;是他们的脚踏实地、不辞劳苦、甘当绿叶,成就了《井冈山》的优雅崇高。四年五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三次摘得“皇冠上的明珠”一等奖。如此不俗的业绩,创造了中国报纸副刊史上很难超越的历史纪录,这是对《井冈山》人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井冈山》副刊的品牌效应,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使这座文学高峰的生态更加良好。大家云集,佳作荟萃,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绿”满《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