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昱煜
神山的雾真有特点,初冬时节,依然雾掩山岚。
早上起床时,浓雾把路边的杉树、坡上的小雏菊、山后的竹林、蜿蜒的水泥路,甚至竹林里的一阵阵凉风,都裹得严严实实。就连古樟树上的鸟鸣声,以及屋前的流水声、菜地里的昆虫聒噪声,也似乎被包裹得一丝不透。
来神山村采访,真是惜时如金。我一大早起床,就是为了用最少的时间采访更多的村民。
不一会儿,我的头发上就沾上一层薄薄的水珠。白天经常走的路径此时有些灰暗,人踱进大雾里,就仿佛在太空中踩了棉花包,有腾云驾雾飘然欲仙的感觉。
难怪这里叫神山!一年四季,仙气弥漫,仙境一般。
顺着村委会这条路,慢慢往上爬,我去采访神山村的红卡户王青阳。
走到神山村“笑脸墙”边,浓雾慢慢散了。放开眼睛四处一望,整个神山村,格外清爽,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上一次来,在那棵高大的枳椇树下,我和王青阳打招呼。他双手捂着耳朵,头摇得像拨浪鼓。然后,用低沉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说:我耳朵聋了,听不到你哇咋个话。
我用镜头拍摄枳椇树掉下来的果实,捡起一串放在嘴里,酸甜酸甜的。枳椇也叫拐枣,是一种生长在西北、江浙等地的高大乔木,同时,也是一种中药材。我第一次见枳椇树,是在城市的公园,那里的两棵枳椇吸引着众多旅客的目光。而像神山村这么高大挺拔的枳椇,真是“藏在深山无人识”,这棵树的树龄至少在百年以上。
我寻思着,谁在此地种下的这棵宝树呢?这棵树,到底隐藏了多少神山的秘密?
那些天,王青阳除了吃饭睡觉,余下的时间,我采访别人的时候,他就跟在身边,有时也在附近转悠着,转悠一圈回来,又“陪”着我采访。王青阳个子矮小、清瘦,走路摇摇晃晃。后来,我在左从林家喝茶时,他又过来了。王青阳和左从林是同龄人,小时候是玩伴。左从林可以从王青阳的嘴形和肢体语言中,读懂他的心思。
从左从林口中,我知道王青阳一辈子没有结婚,是孤寡老人,老家在湖南。据说,他九岁时,生父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彭金莲来到神山。因这边粮食紧张,他一个男孩子吃得多,又被“放逐”回湘了。在湖南,他没有一个亲人。后来,王青阳凭着手中写有神山村具体地址的一个纸条,自己从湖南一步一步摸索着过来。
我后来采访的神山村的罗桂堂也是孤儿,同样是从湖南一步一步走到神山投奔叔父的。
默默无语的神山,你接纳了多少条曾经走投无路的生命?!
左从林轻描淡写地叙述着神山村的辛酸往事,我的心,一遍一遍心疼着眼前这位孤寡老人。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神明指路一般抵达神山。要知道,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微信联系。王青阳凭着什么力量,用一双稚嫩的“铁脚板”,从茫茫的大山外,走到同样是茫茫的大山里。他要投奔遥远的妈妈,这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亲人。
是生存的希望吗?对,是活下去的信念!
左从林加了一句,王青阳呀,当年要是来不到神山,在湖南老家没亲没邻的,是要被活活饿死的。王青阳似乎从左从林的口形里,“听”出了那个年代的那段悲苦,不住地点头。
看着他不停地点头,我的眼睛早已潮湿!
这一次,雾天,我估计王青阳在家,就径直走到他家厅堂里。没人,一看,他正在旁边的厨房里煮面条当早餐。
灶里的柴火舔着锅底,旺旺的。王青阳戴着一个绣有五角星的军帽,穿着一件蓝色的棉衣,脚蹬一双新的保暖鞋,比上次看到他精神多了。红彤彤的火光映衬着他的脸,他憨憨地笑着。锅里爆炒的葱姜,香味直冲鼻尖,从厨房飘到薄雾间。此时此刻,炊烟的味道、薄雾的味道、香葱的味道,笼罩着我目光所及的神山。我站在王青阳家厨房的大锅旁,看着灶台上炒好的辣椒、芹菜和豆腐,有白有红有绿,颜色好看,很能勾起人的食欲。
王青阳随即递过来一双筷子,嘿嘿地笑着,示意我一同吃,他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委婉地摇了摇手,只想看着他美美地吃早饭。
房子是王青阳的继父建的,两层楼,他一个人住在里面很宽敞。我又去了他睡觉的地方,床上铺着绒毯,有厚厚的被子,床头上放着他60岁生日的纪念照片。照片上的王青阳,头发平整,西装革履。要是不说,我还真想不到,照片上的就是眼前这位有点蹩脚且带点自卑的老人。
后来,听王青阳的妹妹讲,照片还是当地政府帮着照的呢,扶贫干部连同大相框一起送过来的。这是王青阳人生当中照的第一张大相片,当然挺神气的!
上一次在村委会,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棵心愿树,村民们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在心愿树上。王青阳的心愿是想要一床厚被子,而今已兑现。厚厚的被子,带着扶贫干部的体温和爱意,温暖着这个孤寡老人的心。
在王青阳家的墙上,我们看到一张“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贫困户年度收益确认公示表”,上面写着政府为他代缴了上半年的新农合180元,代缴了商业医疗保险200元,养老金960元。目前,他的收入情况如下:
五保户待遇一年约4800元,再加上茶叶和黄桃入股分红各1500元。还有,他的一半房子租出去做民宿,据说一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基本上,王青阳一个人穿衣吃饭,已经绰绰有余。
听左从林介绍,政府想要王青阳到敬老院去养老,他不想去,就喜欢待在神山村。那个枳椇树下的身影,已经和神山连成一块,谁也分不开。
一个地方,对一个人的恩情,早已经根深蒂固了。长长久久的陪伴和守望,那是一生的岁月,也是一世的光阴。
爬上一个小斜坡,王青阳送我去神山村周山组继续采访。在枳椇树下,他指着一块宣传牌给我看。这是井冈山报社的一位记者在多次入驻该村时,有感而发写的《神山感恩三字歌》: “神山村,山坳里。千百年,贫瘠地。乙未年,总书记,携春来,送暖意。今回首,仍历历。一夜间,春潮起。草木苏,千帆举……”
我声音洪亮地诵读着,王青阳似乎认得字,三个字一组用右手的食指给我指着,他虽然听不见,但似乎明白“三字歌”里所蕴含的意思,不停地点头,不停地微笑,还连连竖起大拇指,我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两个人哈哈哈大笑着。
回城后,一想到神山村的那棵枳椇树,那张笑脸,就觉得那个早晨很温暖、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