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东光
由梁衡、毕淑敏、刘醒龙等国内14位作家联袂创作的散文集《所见微尘,皆因有光》(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6月出版),用流畅自然的文笔,深邃隽永的艺术哲思,在诚意满满的书写中,表达了“愿世间每一粒渺小的微尘,都能迎光飞翔”的深刻意蕴。
全书共分“勇敢而生、让爱照进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阳、向着明亮那方”等四辑。温馨的笔墨,歌咏着亲情的朴实与温暖,镌刻着生命的悠长与喟叹;于时光深处,掀动历史的微澜;于情与景的热切交融中,迸发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文中的主打篇什《沈公榕,眺望大海》,是全书的点睛之作,也是梁衡的一篇蓄意深厚的文化散文。作家把雄浑的笔力,聚焦于风雨飘摇的1866年。彼年,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临危受命,在福州创办马尾船厂,并在厂址内亲手植下了一棵榕树。1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马尾船厂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棵浓荫覆地的“沈公榕”树,却不惧风雨,顽强地挺立在船厂的遗址上。梁衡通过对这棵古榕树的深情回眸,力透纸背地抒写着近代中国海军坎坷的发展史。他不但追溯了沈葆桢在创办船厂时的勤勉奉公,总结梳理了他在“师夷制夷”上的文韬武略,还以政论家的深刻,对沈葆桢在近代中国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上的引领,亦予以了倾力点赞。从“沈公榕”坚韧挺拔的气根身上,神思泉涌的梁衡,仿佛看到了一种昂扬不屈的民族精神,正在中华大地上升腾。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品格,让我们这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在历经重重磨难之后,依然能以舍我其谁的英勇豪迈,在世界的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巍然耸立起蔚为壮观的“华夏”之林。梁衡情理交融的抒发,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也使得这场发思古之幽情,从对一棵树、一个人的怀念,跃升到对民族精神和士气的寻根与致敬上,这样的阐发和诠释,不仅让人记住了这段闪光的历史,而且,见贤思齐中,也愈加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斗志。
书中,令人感触颇深的,是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全篇以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和重情重义的父亲形象。作家意味深长地说,“父亲”的一生,既有着春的蓬勃繁茂,也有着秋的宁静祥和。刘醒龙别有洞天的感言道,把春与秋各取一半,就构成了一个“秦”字。他因此把“父亲”魂归的地方,形象地称为“小秦岭”,并以一咏三叹的笔调,运用丰富的情感想象,分别将“父亲”比作“像一朵朝云、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和包面、像一颗砣砣糖”。于层层递进中,深情款款地述说着“父亲”的博大、仁爱和坚强,歌咏着父爱的宽广与厚重。“父亲”生于故乡,长于故乡,最后化为尘土,又归寂于故乡,尽管没有留下什么丰厚的物质遗产,却将坦荡无私的人格操守,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父亲”用一生的清贫,实现了精神上的富有,这样的“父亲”怎不令人记挂牵怀?
别具风味的篇章,当属毕淑敏的《一念三千里》。该文既颇具人文关怀,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是毕淑敏以敏锐视角,时刻关注人们灵魂世界的有力写照。文中,她着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指出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为此,毕淑敏劝导人们,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唤醒生命自觉,努力排解负面情绪,养护好我们的心灵。作家先从佛学的禅意层面,剖析了“念”的内在含义,然后,广泛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对几桩典型案例的心理学分析,从心灵深处认真检视着善与恶的道德力量,鲜明地道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我们的人生成长,有着何其重要的影响与推动。文中,毕淑敏以心理抚慰师的良善,真诚地劝导人们“把好念头变成好行动,乃是人生要务。”
一位诗人说得好:“万物皆有罅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面对生命中的一些不完满,我们是不畏艰难,锐意进取,还是怨天尤人,刻意等待上天的安排?在《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本温润走心的书里,梁衡等作家或观照历史,或讴歌真情,或颂扬人间的向善向美,已然表达出美好的生命寄寓:迎着光亮旋舞,即使化为一粒微尘,人生也不会了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