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黎宏
读书跟年龄有没有关系?回答是肯定的。在适合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读书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还真有一些讲究。
古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读《水浒传》容易学梁山好汉,好勇斗狠,生暴戾之心;老年人本来历经世事,成熟圆通,如果再学《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好用计谋,就会老奸巨猾,让人生畏。
的确,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一样,生活的重心也不一样,因而读书的需求不一样,在读书题材的选择上自然会有差别。在少年时代,人的好奇心比较强,可多读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书,如童话、神话、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科普著作之类的书籍,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青年时代是人思想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也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除了要读跟自己所在学科相关的书籍,还要读一些文史哲经典著作,打好人文素养的底子。中年时期,是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时候,同时面临着知识更新、本领恐慌的问题,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读一些和业务知识相关的书籍,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读一些调整身心的修养类书籍,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老年时期,没有工作的压力,欲求之心淡了,这个时候读书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来。可以重温一些自己久读不厌的案头书,也可以读一些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方面的杂书,既消遣时光,又涵养情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年龄不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读书的方法也会不一样。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古人把读书按每十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至十五岁,这个阶段叫“诵读”。就是利用此时最好的记忆力把经典背下来,背下来就行,不要求理解,长大以后自然就会明白。第二个阶段是十五至二十五岁,叫“讲贯”,就是要融会贯通。读书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读经史子集、律令礼制、天文地理、水利农工等多学科、跨专业的书,读了还要思考琢磨,了然于胸。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五至三十五岁,叫“涉猎”,就是广泛地博览,不一定要读跟专业相关的书,什么书都要看一点,保持开放的阅读心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个阶段已经工作,多读一些不同学科的书,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就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引发新的观点和创新,开辟个人事业的新境界。
年龄不同,读书的心态不一样,阅读的情趣也会不一样。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年少懵懂时,读书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看到的只是漂亮的辞藻和精彩的故事;人到中年,磨炼渐多,很多事都能看得开看得明白,此时读书就能一览无余,读得通透;到了老年,阅历丰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此时读书,书中有我、我中有书,在自由赏玩中感受读书的快乐。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读书。那些早年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到了老年更是离不开书。东晋学者宋纤,年已八旬,仍笃学不倦;徐广年过八十,仍然每年读“五经”一遍。现代作家冰心、杨绛,学者季羡林、周有光年过九十,还在读书写作,著书立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读书可以让人忘记年龄,心态年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都是合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