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细嘉
日前,孙家驹先生的著作《万古天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有关媒体亦作了简要评论,一看书名我想就是一位哲人对世界、人类、人生的一场拷问,由此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真正的思想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穿透时空的探索并认知天-地-人-物-事-情的力量,读罢《万古天问》,让我深深感觉到这样的力量。
一是对于“天”,这是我们看似熟悉其实极其陌生的整个宇宙大世界,一切的生命、运行和存在状态都是由它决定的,它有多大、它有没有边界?还有怎样的生命形态的存在?它到底由什么构成?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是怎样的存在?这个决定我们一切生命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力量,我们知道的多少?我们到底在哪?我们从何而来又会到哪里去?确实是天字号第一问。对这个问题,我们还真的只能是“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吗?
二是对于“地”,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生产的土地,可以理解为与我们休戚与共、生死攸关的地球环境,即可感知的自然界,我们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的生活其中,努力把握其运行规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类也还只是“目击道存”的探求跟其紧密联系的“日月星辰”等的运行规律,及其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由此得到的认知,构成我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但这样的认知还有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和探索领域。地球和我们赖以生活的自然界还能支撑我们多久,能够跟我们一起走多远?对这个问题,我们还真的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吗?
三是对于“人”,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社会,人类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意识形态大不相同,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同样多种多样甚至不可捉摸,国家和地区(民族)间利益诉求各异,从而引发大量的冲突和战争,我们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和鲜血,无法计量。我们应该怎样协同进化?我们应该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个问题,我们难道只能让它“四面八方皆应有,七零八落无了时”?
四是对于“物”,这个受“物竞天择”理论影响深刻的人类社会,乃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人类物质文明极大化丰富的无限追求,让竞争已然成为一种所谓立于不败之地的发展的终极手段。因此,地球资源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已成为制约因素,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是否应该放慢一点速度?确实值得深思。但谁能放下自己所谓前进的脚步?难道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吗?
五是对于“事”,事是由人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产生的一切人类行为现象,可以说,有历史记载以来的世界,大都是多事之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怎么办?国际社会怎么办?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和我们这个“地球村”能否和平共处的大事。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还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以积极姿态面对世界、迈向世界,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破解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呢?
六是对于“情”,情是人特有的对于天、地、人、事、物、动物(也包括动物之间)心理感知现象。感乎事、发乎情、探乎理,是人际情、人事情、人物情乃至一切人间情所表现的情理发生常态。所以情与理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似的。虽然现代法治社会的行政、执法、为事是排斥情感因素的,但对于感乎事、探乎理的工作,对事和理有感情、有激情是很重要的动力因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告诉我们,只有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的人,才能心忧天下,忧在人前、乐在人后,甚至甘愿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难道仅仅只是适用于描写爱情吗?这又成为我心中的新问题。
《万古之问》是一本真正有思想穿透力的书,给人以摄入心魂的启迪,激励我们的思想去九天之外、七洋之滨、五洲之内、四海之边去远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真正的思想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