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弋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确保当前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打通人才输送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毕业生稳就业。
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针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党中央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一系列倾斜政策和超常规举措,提供大量政策性岗位和托底服务,积极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千方百计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坚定不移地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当前经济态势,充分认识到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从而精准对接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比如,针对疫情催生的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校应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
构建全社会一盘棋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将就业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党委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主心骨”作用,落实“一把手”工程,校级领导挂点联系学院抓就业,各学院相应实行就业工作责任制,大力挖掘和调动校内外各界资源和力量,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对接帮扶到位、条件保障到位、沟通协调到位,形成政府、高校、社会齐抓共管、内外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高校应当以战“疫”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上好战“疫”思政大课,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毕业生投身新时代、建功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重视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追求个性自由,在就业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就业岗位与自身能力素质、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就业环境、毕业生个人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加之受疫情影响,有些毕业生心理焦虑、无所适从。对此,高校要着重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搭建心理援助平台、开通在线心理热线、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方法,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状况,遏制焦虑、烦躁、消极等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帮扶相结合,同步疏导、同步辅导、同步指导。
在精准帮扶中防范化解风险。高校既要面向毕业生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就业压力和困难,找准自身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又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科学应变能力,加强与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人才供需对接;更要摸清底数,建立就业动态台账,实施“一人一策”“一对一”帮扶,积极做好“云招聘”背景下重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创新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完善线上就业服务等工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