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历启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满载着我们党情牵人民的朝朝暮暮,体现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彰显了“人民为本”的深厚情怀,再一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把群众当亲人,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鱼水亲情,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受到人民拥护的重要经验之一。无论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快速发展的和平时期,一批批对群众充满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不断涌现,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党对他们真挚浓厚的感情。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忍着剧烈病痛带领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四有”书记谷文昌带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坚定决心,与东山人民一起克服无数艰难困苦,遍植木麻黄,把荒凉之岛变成了米粮川。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救灾斗争工作中,也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担当、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所有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够深得民心,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但毋庸讳言,现实中,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感情淡薄,高高在上,摆“老爷派”的官僚主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搞作秀摆拍的形式主义。他们作风虚浮,走访群众往往“留痕不留心”,做决策、抓工作“怕慢假庸散”;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甚至侵害群众利益,对群众合理诉求和关切推诿敷衍,对群众的安危冷暖选择性“近视”“耳聋”;对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当甩手掌柜,不担当作为……这些现象,破坏党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和根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贻害无穷,必须坚决纠治。
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不能只写在纸上、喊在嘴上或挂在墙上,而是要体现在鲜活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群众多解决操心事、烦心事。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始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第一标准,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落细,不断夯实党坚如磐石的执政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褒奖和重用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教育和管理,把是否对群众充满感情、能否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对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还要充分发挥群众评判干部的主体地位,借助群众慧眼来识别干部、发现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民尽责、为民担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离开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始终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真正紧紧团结人民、凝聚磅礴伟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