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淑玲 文/图
句句是抗战意志的坚定,字字是为国舍身的决然;壮士许国,不必相送。近日,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新华大讲堂”举行《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读书分享会,历史纪实作家关河五十州现场与读者分享该书的创作历程,怀思川军抗战将士,以史为鉴,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历史纪实作家关河五十州现场开说正面抗日战场
《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 关河五十州著 现代出版社
关河五十州寄语江西日报《读书》读者:多读史书见真知。
“不灭倭奴誓不还”
在活动现场,关河五十州对川军这支抗日铁军进行了生动解说,对刘湘、刘文辉、杨森、李家钰、邓锡侯等川军将领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带兵特点等进行了颇具意趣的解读,对川军抗战的铁血征程及对抗战的意义进行了重点讲述,尤其是抗战中川军兵将的感人事迹——如“锤子兵”“死字旗”“刺臂师”等内容的讲述,感染了在场的众多读者。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在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300余万川军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抗战期间,共有两位牺牲于前线的集团军总司令,一位是张自忠,另外一位是李家钰。李家钰既是最能打硬仗的川军将领,同时在为国捐躯的川军中,他的级别也最高。他牺牲时,由于战场被日军火力封锁,遗体抢运不下来。天黑后,部队组织敢死队,才冒死找到其遗体。当时有人担心天黑看不清楚,问怎么找,一个军官的家属讲了一个特征,说李家钰身上长期佩戴着一个小金人,只要找到这个小金人,就可证明是李家钰。李家钰的遗体是这样才找到的,后经检查发现,他全身布满枪眼,连左脚掌上都有七个机枪弹孔。”说着说着,关河五十州的眼睛湿润了。
“将如此,兵亦如是。川军中有一批西充籍的士兵,因为性情急躁、好勇斗狠,又特别抱团,经常聚在一起,且张口闭口就是‘锤子’‘老子’,故被称为‘锤子兵’。锤子兵极为勇敢善战,涌现出了铁锤子李利民、打不死的锤子傅继尧等战斗英雄,川军的很多突击队、敢死队都由锤子兵领队冲锋。锤子兵出征时共有856人,到抗战胜利时,只有时任营长的李宏毅一人幸存。”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抗战艰苦而又漫长,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为了争取可贵的和平,无数川军官兵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健康、幸福乃至生命。在翻阅史料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对英雄先辈所生发出的崇敬之情难以尽述。”
正如书中最后写到的,“魂灵不昧,春秋二季荐馨香”,关河五十州衷心希望,《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这套书能够再次引起人们对川军抗战将士的追念和怀思,同时对推动川军抗战史的研究,也能有一点小小的助益。
“无川不成军”
“无川不成军”,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伤亡占全国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刘湘、邓锡侯、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唐式遵、王缵绪等将领率领下,川军凭着简陋的装备、贫瘠的补给,奋勇抗战,为国战喋血。他们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娘子关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等正面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大会战,真正地把“一寸河山一寸血”演绎到了极致。
将军拔剑起,英灵绕战旗!从血战淞沪开始,川军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正面战场大会战。关河五十州的作品《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让那段峥嵘历史再次清晰呈现:那一年,铮铮铁骨的巴蜀儿女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世人的尊重和钦佩;那一年,他们在抗战的历史书上写下了“无川不成军”的军旅神话。《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激昂而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川军在正面抗日战场上的悲壮征程。不仅有全局性的视野,也有基层官兵、外国记者等的微观视角,对川军的战力、战法、高中层将领与基层士兵、正面抗日战场的真实情况都有着细节丰富的刻画和解读。
关河五十州,畅销历史纪实作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代表作有《战神粟裕》《谋帅刘伯承》《虎部队》《一寸河山一寸血》等。
“抗战史创作对我个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我的作品《一寸河山一寸血》就是对正面抗日战场的全景式书写,后来又创作了《虎部队》和这套上下册的《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可以算作是《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延续和伸展,因为创作的动机都是从那时候开始萌发的。”
“十年前,正是在写《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川军出川抗战的史实。此后,我开始留心搜集川军抗战的资料。截至目前,所积累的各种战史、存稿、书籍、回忆录、报刊等资料已经超过两百种。《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是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的一个总结和汇报。”
关河五十州作品立论客观严谨,史学基础扎实,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兼以文学笔法,行文简洁明快,注重阅读体验,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