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谈慧娟 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面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新要求,“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不断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深刻理解新时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社会治理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
社会结构持续变迁。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由“乡土中国”迈向“城乡中国”,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服务业蓬勃发展,工业劳动力开始向服务劳动力转移;新社会阶层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促使我国就业结构、收入分配、阶层分布发生新变化;中产阶层持续扩大,低收入群体仍然庞大,社会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
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开放多元。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走深走实,国内多元的思想观念和海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逐渐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自小浸润在互联网和开放思想社会环境下的新生代独立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交织叠加。社会治理涉及领域广泛、主体多元,矛盾和风险交织,潜在的不稳定性因素有待消除;政治、军事、外交、自然灾害等传统风险和金融、传染病、网络、恐怖袭击等非传统风险相互叠加。
信息化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社交、消费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对新时期开创秩序与活力相统一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带来了巨大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全完善维护社会秩序的多维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在新时期与新阶段,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将国家一切公共权力、一切市场活动、一切社会事务都纳入到法律框架之下,不断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相统一、相结合、共促进。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督促“关键少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示范引领;普通公民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决定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推广公民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传统礼俗、村规民约、红色基因、家教家风对社会治理的滋养作用,不断提升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功能。
此外,要将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和方向,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不断健全和完善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制度,发挥制度的维稳、维权、调解、规范等功能,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行稳致远。
拓展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更大空间
社会活力犹如滋润万物的水流,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发挥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确处理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最大限度调动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方面,要把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定位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有效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优化地方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破除“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治理怪圈。
另一方面,要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新时期释放社会活力的重点和方向。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好协商民主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的显著优势,在注重物质利益调解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关注,着力化解社会戾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发展氛围;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优化城乡基层治理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拓展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