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阳
所谓经典,就是虽然看似时过境迁,但读起来仍然能直击人心、让人觉得它也是为今天所作的东西,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显然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本书写作于大约80年前,它追问的是19世纪世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体系为什么会崩溃、为什么会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和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都过去上百年,但某种意义上它们又重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处在危机之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西方多国的民粹主义甚嚣尘上、政府也越来越不被民众信任。
《大转型》的吸引力,当然不只是它处理的问题在今天重现了,更重要的是它所作的分析到现在仍然有效。波兰尼指出,20世纪初叶世界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剧变,根源在于19世纪3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扩张,与这种扩张必然引起的社会“反向运动”,这是矛盾的发展和积累、爆发。有人也许会疑惑:市场经济不是能带来产品不断丰富、生产力持续提高和社会文明化的好东西吗?为什么会引起社会的反向运动呢?其实,我们普通人日常感知到、觉得似乎人畜无害的市场,是商品市场,它只是市场经济体系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在下面支撑它的,是所谓要素市场。按照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在此,波兰尼敏锐地指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资本的实际载体)这三样东西本来并不是商品,即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劳动力是人身上的能力,而人不是作为商品而生出来的;土地是大自然的创造,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货币在当时的金本位下也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贵金属(根据现代天体物理学,金元素是超新星爆发时才能创生的物质),其供给量短时间内很难增加。波兰尼将它们称之为“虚拟商品”。
这些虚拟商品其实代表着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肌理,难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供应量。强行增加或减少,就会对人和社会带来难以忍受的伤害,比如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失业,粮食(代表土地)供给不足造成饥荒,通货紧缩造成企业破产,劳动者因过度流动造成犯罪和自杀等等。正因此,市场经济体系一开始运转,就自发地出现针对它的“反向运动”,如工人运动、劳动立法、关于粮食的关税保护等等。这些反向运动给市场经济运行体系里不断“掺沙子”,使它越来越运转不灵,进而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断裂、竞争和冲突,最后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兴起。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就是汲取战前市场经济对三种要素过度商品化的教训,而采取的一定程度的“去商品化”战略,把针对市场经济的反向运动,从社会性的、自发而混乱的状态,提升为自觉而有序的国家制度,以便让市场经济得以平稳运行较长时间。比如,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旨在劳动力的部分去商品化,农业补贴和公共住房制度可以看作土地的部分去商品化。所以,我们今天在西方看到的市场经济,其实已经是改良后的、软化版的市场经济了。
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和80年代开始的“撒切尔-里根”新自由主义改革,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剧变,西方福利国家体制逐步解体,几大要素的虚拟商品化逐步回潮。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也让人类看到医药卫生领域过度商品化和公共卫生薄弱带来的恶果。尤其是美国,虽然有冠绝全球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医药行业更是俾睨天下(近期刚公布的世界500强公司中,美国医药企业占7席),却成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让全世界人民都大跌眼镜。其原因当然不止一端,但医疗行业过度商品化、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很大问题显然是重要原因。
从这一意义来看,波兰尼的《大转型》既是“经典之作”,又是“当下之作”,只要它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会被寻求答案的人所阅读,所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