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
近日某地发布通知,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规定年底前机关单位办公区在3℃以下方可开空调等取暖设备,且设置温度不得超过16℃。这事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社会关注。
随着冬季用电高峰的到来,机关单位带头节约能源,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可为什么会引来非议呢?很多网友认为,南方气温低于3℃的时候并不多,但是在湿冷的冬天室内没有取暖设施体感很不舒适,而且16℃甚至还达不到空调的最低制热温度。如此苛刻的空调使用规定,与生活常识并不相符,也不科学和不人性化。
近年来,关于南方地区冬季是否要集中供暖、如何科学取暖,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这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向往。而一刀切地限制使用空调,显得冰冷又不合时宜。也有人认为,这一规定限制的只是机关单位,并不影响广大群众的利益。实际上,机关单位上班的工作人员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更何况很多窗口单位日常要接待大量办事群众,让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一起挨冻受苦、降低工作效率,恐怕不是节能减排的初衷和目的。
应该承认,的确有个别机关单位长期不重视节能工作,对其加以规范限制很有必要。但是具体操作应该循序渐进,不能矫枉过正。笔者认为,要保障电力供应,可以先从关闭不必要的城市亮化工程、关停落后产能做起。发布相关政策应注意连续性和制度化,如果平时用电大手大脚,到了年终考核为完成任务又突击限电,甚至牺牲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本质上还是一种应付上级的形式主义。
2011年的河南林州停暖事件让人印象深刻。据媒体报道,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当地关闭了一家电厂,而替代的能源项目又出了问题,结果导致-10℃的气温下大面积停止供暖,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批评。最终,相关部门不得不向市民道歉,经过半个月的紧急抢修才恢复供暖。
天气越来越冷,但制度和政策不能变冷,而应该是有温度的。在重视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可千万别忽略了必要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