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斌 本报记者 宋思嘉
红砖小楼、仿古招牌、品牌小吃、航空工业体验馆……1月8日,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正式开街亮相。这条位于洪都航空生活区的街巷总投资约6750万元,纵深920米,118栋独具风情的苏式文物保护建筑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的隧道,成为展示洪都航空历史和工业文化的窗口。
洪都老工业区是全国首批4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目前厂区搬迁基本完成。2019年初,青云谱区启动洪都生活区改造提升工程,计划投入12.3亿元对这里的11个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涉及住户约2.3万户。
老旧小区改造,关键在于怎么改。洪都生活区是我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老旧小区改造区域,生活区内建筑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基础设施陈旧,环境卫生较差,社区功能缺失。“首先,改造老旧小区内水、电、路、气、照明等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满足辖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其次,提升小区功能,解决停车难、没有公共活动场所、道路不平整等问题;最后,推动‘1+5+X’社区邻里中心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设置社区幼儿园、养老中心、医疗卫生、商业、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功能,打造15分钟生活圈,实现小区智能化。”洪都旧城改造提升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
循着这样的思路,洪都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一个个老旧小区正加速提档升级,成为居民的美丽新家园;一张张幸福满意的笑脸,让这项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今年春节前,洪都生活区8个社区将完成改造提升,剩余3个社区也将于今年内完成。
走进焕然一新的洪园社区,但见宽阔平整的路面,修缮一新的居民楼、功能齐全的邻里中心。改造提升后,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熊阿姨高兴地说:“现在有了这么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配套服务,再也不用羡慕住在新小区的亲朋好友了,幸福感大大提升了。”
洪都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的诞生地。为实现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三合一的目的,青云谱区邀请中国美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同济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设计研究机构,查阅相关史料,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将居民对洪都的情感及洪都文化融入设计元素,像修文物一样保护改造老建筑,尤其注重保护和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文化、街巷道路和特色景观。目前,这里正利用10多万平方米的老厂房、5000米的热力管和大量的原生树木,建设洪都航空文化园,打造南昌地标工业旅游点。
洪翔社区和洪校社区分布着137栋苏式二层建筑。在对这两个社区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青云谱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墙面进行保护性清理、清洗和修补。行走在这里,苏式路灯、铜色铝合金落水管,以及融入洪都产品元素的墙雕和地雕,令人印象深刻。“社区改造提升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更让我们找到了精神归宿,好像回到了‘老洪都’时代。”72岁的洪都退休职工吴海华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