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 青
《图谱青云》是影像文学作品。影像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影像与文学相结合的文艺样式,其优势是突破摄影镜头的局限,让照片借助文字支持获得更深层的表现力;当然,有了照片的存在,与之相关的文字也获得了更直观的表述效果。古人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影像文学可谓兼得二者之长,将图像可视性与文字阐述功能有机结合,并最终达成一种意义的合集。
《图谱青云》把镜头与文字聚焦到青云谱这片神奇的土地,为我们奉献出一部图文并茂、诗意盎然的青云谱图志。
青云谱位于南昌的南部。汉高祖六年(前201)颍阴侯灌婴在南昌筑“灌城”时,这里称灌城乡;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晋建兴元年(313),净明道派祖师许逊偕弟子入境,于梅仙祠旧址创建道院名“太极观”,隋时改“太极观”为“太乙观”。至于青云谱之得名也由来久远。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即有“青云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记载。明清时改青云浦为青云圃,后又改“圃”为“谱”。时至今日,这里有著名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道院),徐孺子故里、朱桥梅村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
青云谱有着优美的水域风光。青云谱地处赣抚平原腹地,自古水网纵横,“青云谱”原为“青云浦”,由这个富于诗意的地名可知这里的自然禀赋。每当春夏之交雨水充沛,溪水上涨,渔筏上下,川流不息,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观;1958年抚河改道后,象湖连同周边洼地汇成广阔水域,从此这里湖光掩映,云霞明媚,柳暗花明。
青云谱的当代发展也留下了闪亮的足迹。作为传统的工业制造基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和第一枚海防导弹均诞生于此。以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江铃汽车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企业,支撑起青云谱作为一个工业城区的规模与纵深;21世纪以来,这里进行着制造业升级、传统工业转型、新业态培育的全新开拓,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及时留下记录。
但要用系列照片表现如此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与时代生活,并非易事,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长时间的、全方位的跟踪拍摄,书中照片的拍摄时间跨度很大,就是作者多年坚持的证明;同时还需要敏锐的观察与捕捉,书中许多图片出自随手的抓拍,令人钦佩作者真是个有心之人!特别是,作者力图用镜头表现青云谱厚重的历史人文,真是一种自我挑战。因为过往的岁月早已飘逝,今天的镜头如何回望历史?面对种种困难,作者以他的巧思与用心,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五彩斑斓的青云谱图志。
毫无疑问,对于《图谱青云》而言,更值得记录的是青云谱在当代的巨变。厚重的人文底蕴,四季的美妙图景,都只是今日幸福生活的底色,精彩的时代旋律,才是青云谱最亮丽的景观。在一切的人间传奇中,人们为了美好生活的奋斗,现代城市不断行进中的巨变,才是最值得记录的壮阔史诗。
于是我明白作者以影像文学方式创作这部著作的用心。过往的精彩、时代的变迁,总有许多无法在时光中定格,作者采取影像文学的形式,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影像与文字拧成一股绳,以影像真切地记录下可视的丰富多彩的瞬间,并用文字切入了影像无法抵达的历史纵深和内核。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片与文字的强大合力,《图谱青云》对丰富的图片采取了一种富于诗意的编织方式:以一组意象性的符号——云、雨、风、雪、梦——为标题,结构起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多角度的审视这片土地,记录青云谱的古今变迁、自然风情与人文故事。其中既有全景式的俯瞰,也有近距离凝视般的特写。
从《绿野苍生》《绿谷桑田》《英雄是怎样铸就的》到《图谱青云》,作者已经连续出版了四部影像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独特的角度,都记录了一部精彩的故事,表现出作者独到的人文眼光和擅于发挥影像文学优势的巧思。
《图谱青云》是关于青云谱前世今生上下数千年的宏大叙事。从某种意义上,这一视角也呈现出赣鄱文化的壮阔图景。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原文化进入赣鄱地域的重要节点,也是南昌乃至江西人文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花团锦簇的时代生活,朝气蓬勃的城市脚步,云烟氤氲的浩渺水面……关于青云谱,我们需要记录的东西很多,如今,罗水长先生以《图谱青云》进行了独特的呈现,并努力追求图文互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个创意难度不小,实现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呈现给我们的成果,却如此精彩,如此丰盈。
(《图谱青云》,罗水长著,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