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随风潜入夜”,话剧、脱口秀、舞蹈、京剧(昆曲)、文艺小众电影……他们活跃在南昌的各个剧场和舞台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南昌的文艺圈注入了新的动力,让南昌人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白天忙生活,夜晚享生活”。记者发现,这些文艺群体的组成人员,大部分是自发成团的80、90“后生仔”,他们年轻有活力,也有想法,伴随着舞台与剧场,他们丰盈了一座城的文化时空,也让霓虹闪烁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精彩和暖意。
本报记者 钟秋兰 实习生 万金璐
戏曲爱好者在艾溪湖美书馆即兴表演;
脱口秀表演现场;
“赣什么”艺术空间表演现代舞;
南山剧社编排的话剧《青蛇》剧照;
一支麦脱口秀表演团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艺”样多彩:他们的梦想在绽放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不知不觉间,以个人爱好和小圈文化消费为主的各种文艺小社团,不仅在民间越来越火,同时也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并得到了各级文旅部门的重视,也丰富着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南山剧社、一支麦脱口秀表演、无题山房戏曲工作室、赣什么艺术空间、瓦子工厂、帕拉方剧场、从前有座山创作团队、青蓝京剧社、八一合唱团、高新图书馆奇妙夜……从话剧到脱口秀,从小众文艺片播放到即兴表演,从音乐到舞蹈,这些文艺社团和他们推动的文艺活动,像火种,点燃了南昌文化消费的热情。
从1个到80个,说起南山剧社,创始人李赞感受到了梦想与热爱的力量。南山剧社2014年5月20日正式成立,从只有李赞一个发起人,到现在拥有比较固定的80个演员,作为一个非职业剧社,可以说不容易。这群年轻人,不管是戏剧从业者还是戏剧爱好者,他们一起挥洒生活的热情,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在舞台上尽情地释放自己,演绎心中的梦和爱。
“从前有座山”创作团队由江西省话剧团专业演员和编剧组成,所有演员全部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完成演播剧的录制,并且所有的演职人员均是义务录制,设备也是团队成员共同出资购买。团队有一个很长期的规划,首先是通过设定微信群,召集本土纯粹的戏剧影视爱好者及文艺青年聚拢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纯粹简单的艺术文青聚集地,为群内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戏剧爱好者们搭建一个可以戏剧分享和参与戏剧线上线下活动的平台。
一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央,四周围着众多观众,聚光灯打在他的身上,他用一个话筒就让现场笑声不断……这是南昌一支麦的脱口秀表演现场,90后的肖璜曾经历脱口秀之路的曲折,但现在每场表演都能聚合两百个左右观众来现场,而且反响良好,让他对南昌脱口秀市场有了更大的信心。
“瓦子角”这个地名是老南昌人一个独特的记忆,“瓦子角”是一种情怀。1993年出生的周一发起“瓦子角17号”后,这家以电影为主题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瓦子工厂),聚集了一帮小众的文艺影片发烧友。
赣什么艺术空间则是由年轻教师池子组织的立志于推广现代舞的社团。他们会在不同空间场地不定期举办现代舞交流学习,也不定期请前沿舞蹈大咖来南昌进行交行授课和沙龙交流。
无题山房戏曲工作室则是以演唱京剧、昆曲为主,他们的表演既现代又古老,赋予了戏剧新的生命力。
“艺”花多叶:文艺的力量在集结
“后生仔”们的梦想,在各个艺术空间顽强生长,他们在南昌的艺术土壤上不断生长。
2017年初,童龙携手7个伙伴成立了“七拾剧团”。当年5月,童龙在南昌市东湖区二七北路打造了一个名为“帕拉方”的小剧场,这里也成了承载“七拾剧团”所有人戏剧理想的地方。剧团成立后,他尝试着把赣剧的特点用到话剧上,用传统戏曲滋养现代话剧,探求话剧舞台更多的表现性,这为剧团的话剧演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剧团成立一年多,近80场的小剧场演出,累计超过2万人次的观演人数,《奇门狂想曲》《猫狗志》《椅子》《这不是捕鼠器》等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如今,帕拉方剧场搬到了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有了固定的场地,“醒冬计划”——现代舞征集作品展演、公益原创杂技实验剧等一一在这里上演。
致力打造南昌最广泛的影迷社群和生活分享平台是周一作为一个“文青”的情怀。2020年12月26日至2021年1月3日,瓦子工厂举办了一次独立影展。《安稳觉》《太阳底下》《家庭会议》《杀马特我爱你》在这里上映,同时,也邀请了这些影片的导演现场或者线上与观映者交流。与2019年的孤军奋战相比,2020年,瓦子工厂开始与南昌多家文化机构共同组织策划电影活动及多种类型的文化事件,力求将影迷文化推向更为广泛的群体。
“整个时代都在以肉眼可变的速度变化着,作为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我们也在做着改变。瓦子角17号从网络社群变身为实体存在的瓦子工厂,在完成30余场放映活动后,我们的野心不再拘泥于作者影像的放映与推广,而是在南昌实现影迷文化的普及,甚至是产生属于南昌本土的作者影像。”周一介绍道。
梦想就像打火石,敲着敲着火花就亮了。从上海回到南昌的肖璜参与创办“一支队伍”文化传媒公司,其中的一支队伍——一支麦脱口秀艰难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主讲,站在舞台的中央,四面是环坐的观众,他讲一句台下观众就哄笑一阵,他感觉并不寂寞。如今,肖璜在南昌699文化创意园有了固定的“场子”,他们的官方粉丝已经超过了一万人,社群达到6个,每场演出,都能达到100-200人围观;一支麦脱口秀南昌小剧场已经举办了6期,培养出的几位南昌脱口秀演员,也在圈子里得到不少支持。一支队伍的团队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可谓朝气蓬勃。这支年轻的队伍,有着不小的野心,他们想用更多的艺术形式,丰富南昌乃至江西的文化生活,让城市鲜活起来。
而“赣什么”团队干出的事情,比单纯的舞蹈艺术更为广阔。他们目前主要做的是大师工作坊、艺术展演、沙龙讲座及南昌接触即兴+舞酱。2004年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时,池子感觉南昌艺术氛围较淡,特别是现代舞这方面,便萌生了推广现代舞的想法。
走出去,也请进来。赣什么艺术空间与很多实体合作,如帕拉方剧场、791美术馆、高新图书馆、景德镇文艺复兴乐队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这些艺术社团像一支支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有了江河之势。
“艺”来“艺”美:文艺让城市更美好
无题戏剧唱着唱着就唱到了云南大理;南山剧社演着演着就成了乌镇戏剧节的座上宾;青蓝京剧社、八一合唱团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城市的文艺消费形式开始“潮”起来、“燥”起来,搅动了一潭春水。
曾几何时,南昌人在江西艺术剧院、新中原大剧院等地也领略过小剧场的笑声与火爆,如今老剧场沉寂,而小剧场再度鲜活的根基在哪里?
根据马蜂窝平台的统计,对于想要感受城市休闲生活的人群来说,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古街、古城、城市地标以及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文艺展演等,都是较受欢迎的去处。“年轻游客对于文化演出、节事庆祝等活动的体验意愿很强。”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指出,年轻化的客群结构,正在为我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
套用一句话: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南昌当下众多艺术团体的悄然冒头,正是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对艺术生活需求的释放,也是南昌文化消费趋势和潜力的体现。
城东和城北,代表着南昌新生代的文艺潮生活,更代表着这些片区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在南昌城东高新区,设施最好、演出剧目最多的是江西艺术中心,在这里,市民可以欣赏到来自国内外不同类型的艺术剧目与表演,是城市艺术高地。
同时,南昌高新区也围绕“文化高新”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瑶湖艺术节首创惠民公益艺术节;首推演出季时间最长艺术节;首创多元艺术跨界艺术节。
近两年来,南昌高新区利用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力,搭载文艺平台,让文艺工作者形成集群,有平台、有空间、有扶持,艺术街区多点开花。他们推出了“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已有上海开心麻花、天津北纬零度戏剧工作室、北京西洋钟剧团、南山剧社、浙江昆剧团、无题山房戏曲工作室、赣剧演员等近10个团体进驻美书馆公益开讲;他们不定期召开戏剧创作会、电影人沙龙10多场,近百位艺术家与读者即兴表演沙龙活动30多场;他们还结合瑶湖艺术节的大剧场演出,让艺术家们来到书房,近距离地与读者、观众见面,分享艺术作品创作历程,表达与诠释戏剧艺术。另外,还为在线读者推出“小小故事会”语言艺术赛和小春晚艺术联欢等文艺形式,深受市民喜爱。
在城北,南昌红谷滩新区政府也不甘落后,他们全力支持南山剧社,为剧社提供排演场地,红谷滩戏剧协会也吸收剧社入会;“红谷戏剧节”自2015年开始举办,年年引进精品话剧汇聚南昌,各种题材夺人眼球,在观众心中大放异彩。2019年底,南昌红谷滩新区与中国话剧协会签约合作,将中国话剧协会今后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落户到南昌,有意将“红谷戏剧节”打造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话剧盛会。
隶属红谷滩新区的融创文旅城青花剧场也动作频频,把剧场定位为城市剧场,欲打造成为红谷滩文化的新地标。青花剧场2021年的目标是引进国内一些热门IP,如德云社、开心麻花等,如知名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让剧场每周都有好剧演出。目前,开心麻花的舞台剧《乌龙山伯爵》南昌站正在持续演出,持续时间为1—3月。除了希望通过大IP的带动让百姓走进剧场,青花剧场相关负责人认为,要真正的带旺市场和剧场,公益惠民演出不可缺少,在这一块,政府的力量尤为重要。
“感谢一支麦,入驻南昌,让我感受到生活之余的快乐,曾经以为脱口秀在电视节目里,现在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能近距离认识一群有趣的人,分享那些有趣的事,笑一笑,生活就变得简单啦!”这是一个粉丝对一支麦脱口秀的直观评价和感受。
目前,一支麦做了“开放麦”剧场,随着越来越多表演爱好者的加入,首届月度“爆梗王”大赛已经红红火火办起来了,各种职业的脱口秀爱好者纷纷走上舞台。
城市和你都变得更好玩了。
以梦为马,“艺”来“艺”好。在南昌,更多的可能性和有趣的灵魂,都在向文艺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