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向春
江西是近代红色革命的摇篮,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不胜枚举。在建党百年之际,一系列优秀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张学龙所著《火种》是一部反映萍乡地下党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作者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视角、理念解构历史,试图突破传统革命历史的叙事策略和审美风格。
《火种》是一个关于潜伏者的故事:秋收起义失败后,共产党紧急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围剿”行动。赣西煤矿局供销处处长、共产党员程山坚被组织怀疑叛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凭借职务便利及勇毅智慧,为大山深处的工农革命军厉兵秣马、问鼎天下源源不断地输送人财物。为了保护其他潜伏者的孩子,程山坚因此牺牲了与沈修齐的爱情。革命与爱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揭示了赣西革命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真实再现了现代赣西的革命历史烽火。
《火种》不同于以往正面叙述激荡的革命风云、展现磅礴气势的英雄史诗,而更为注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呈现,叙述视角的创新,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丰富了革命历史的文学性创作与表达。
郭志锋所著《铁血万安》全景式展示了“五大县级暴动”之万安暴动的历史进程,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历史,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意味浓烈。作者按照“大事不虚,细节不拘”的原则,截取1927年初夏至1928年秋这一历史片段,以赣江傩师的后代钟文南参加万安暴动的过程为主线、与肖爱水的爱情为副线,描绘了一幅万安暴动的全景图。
作为本土作家,郭志锋熟谙万安,他将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民情风俗融入文本之中,生动的细节为历史注入温度。《铁血万安》通过钟文南的成长历程,将普通革命者和烈士的命运置于万安暴动革命洪流的历史背景中叙述,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如此深得人心”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存在一些瓶颈,哲学沉思向来是该题材创作的短板。创作者的局限亦在一定程度存在,如缺乏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过于对史诗风范的追求,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缺失个人的视野及个性化表现,以致产生“半部杰作现象”,这些都亟待创作者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