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敬
《江南三书》系列 (《寻花帖》《春山慢》《廿四声》) 周华诚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弗朗西斯·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自孟春至仲夏,我才囫囵读完周华诚的《江南三书》系列散文集:《寻花帖》《春山慢》《廿四声》。之所以说“囫囵”,实是一种钦羡中的讶异,愉悦中的纠结:这样的文字,是许久不曾读到过了。“浅尝”定然与我内心深处的繁管急弦无法合拍,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般的“吞食”,更无异于暴殄天物吧。古有五柳先生言其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虽不敢自诩为周华诚的知己,但其文之美,细品慢嚼间,竟觉多有会意,以至“欣然忘食”,不管流年。
《江南三书》,书页间氤氲的是江南烟云,文字里跃动的是江南心跳,骨子里流淌的是江南情怀……诚然,作家的笔下总会闪现着故乡的影子,虚构的小说如此,“非虚构”的散文更是如此。周华诚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小半生的岁月皆于江南的时空流转里“行行重行行”。江南,自然在其生命中留下了深刻明晰的印痕:微雨杏花,惠风和畅,如画的乡野,如歌的四季……一方面,这是仅属于周华诚的颇具私家色彩的地理上的江南;另一方面,当江南的山水、江南的风情、江南的生活等化为文字,婉约在万千读者的眼眸、心田,江南便成了所有人温暖可触的梦,一若灼灼艳阳般化为精神的永恒。
“作为散文的文字,是生命状态的一种呈现。所以它不是目的。做饭,种田,饮酒,看花,写字,画画,都是日子的鲜活可爱。依我看,散文不过是借题发挥。”周华诚在书之《总序》中坦言。从《寻花帖》一册来观,我们或会慨叹,作家原也是“俗人”啊。4辑文字,依例没能脱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庸常、琐屑,尽管,其中更多的篇章书写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韵致、雅趣。然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日子的味道总源于自我酿造,作家的不俗之处,恰在于拥有“借题发挥”的眼光、智慧与心性,以至行文,每如山溪奔流,晓畅淋漓,淙淙然,晶晶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于《春山慢》一卷,似可用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两句来概括。“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应该是周华诚的常态追求。3辑作品,起止都在江南大地,或漂流水上,任意东西;或行吟山林,探幽寻芳,江南大地的灵秀、曼妙、苍翠、恬谧,以及广博、古朴、绵厚、悠远等,均在作家笔底一一呈现。
周华诚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西湖。”《廿四声》一册,记录了作家一个人“孤独的修行”。说“大隐隐于市”也好,说那个写《瓦尔登湖》的梭罗转世也罢,实际上作者并不“孤独”,反而很享受与西湖、与季节的每一次约会。从初抵杭州的白露时节,至天气微凉的处暑之日,24个节气,24篇散记,细腻,真挚,接地气,富诗意,且自成腔调,正如评论家成向阳所赞叹的:“这腔调有魔力,如同幻术,如同春天的细雨,一滴一滴慢慢催开眼前的花朵。而那份从容、宁静、和缓,也正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