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小毛
上世纪80年代初,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眼光似乎比一般同龄人看得远,东拜菩萨西拜佛,把我转到了县城小学就读。
一个春光灿烂的中午,我到校很早,偌大的校园几乎空旷无人。年幼的我终究抵不住校园的静寂,萌生了到街上玩玩的想法。出校门向右拐,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十字街。我四处张望,毫无目的,最终选择了继续向右拐。走了十几米,不远处店门口上方挺立着四个漆红的大字“新华书店”。仿佛被一种力量牵引,我迈进了那间“商店”。
一走进去,见识浅陋的我立刻惊呆了。
特别奇怪的是,这个“商店”既没有零食,又没有玩具,唯有书,到处都是书——玻璃柜里躺的是书,橱柜里立着的是书,木板上搁的是书,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是书。从来没看到这么多书!我小小的心脏像撞鹿一般,透不过气来。我努力让自己平复下去,仍抑制不住莫名的兴奋与冲动——竟然有这么一个好去处,最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令我们小孩子许多梦萦魂牵的小人书。
何时出来,我已忘了。一走出书店,双眼迷离的我立刻懵了。因为心心念念着这件事,竟忘了来时的路。还因为迟到,挨了老师的一顿狠批。尽管如此,我还是迷恋上了这间“商店”。无论是中午上学、下午放学,抑或是周末,只要有空,我就一人或约上小伙伴往这里钻,哪怕隔着玻璃的阻挡,瞄上一眼,能过上一阵书瘾。
新华书店,承载了我年少时的大部分闲暇时光,从此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小学快毕业了,我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语文基础知识》,8毛3分钱。这本书我相中好久了,觉得它几乎囊括了小学语文方面所有的知识,那可是我瘪着肚皮省了多少次早餐,才积累下来的。手捧自己心仪的图书,如获至宝。
读中学时,新华书店搬迁到了正大街南路。正好上下学每次都从门前路过,省却了拐弯抹角之赘。故而进去看书的频率大大提升。
初二的一个暑假,父亲拉了一板车稻谷到粮管所去卖,我在后面推。卖了稻谷,我向父亲要了几块钱,准备买书。父亲见我是买书,倒没说什么,应允了。我左挑右选,最后买了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梅里美短篇小说选》,这是我生平买的第一本小说,还是外国作家写的。不知为何挑选了这本书,或许在众多书里可能比较便宜,或许是对外国作家充满了好奇。总之是一场缘分,我选定了它。首次阅读,似懂非懂,多年后却成了我珍藏的记忆。
上中专时,我进新华书店特地买了一本《中国交通手册》,那时一颗年轻驿动的心,怀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希冀走遍中华名山大川……
光阴荏苒,如今我已到中年。家中藏书逾千册。每每回首与新华书店的交集,不禁感慨嘘唏。一次偶然的闯入,就像“千古第一才女”宋代词人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探寻到了其中的奥妙,领略到了其中的美好,从此沉醉其间,不知归路。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天堂还应是新华书店的模样,一走进去,让人闻到书香,沉下心来,浸润着那份圣洁与典雅。
我愿意,与新华书店,从此,白首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