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南昌闭幕。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兵摄
今年省两会期间,共同富裕、民生福祉再次成为高频热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群众没有掉队,新征程上,我们同样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关于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表述,情真意切、温暖人心,也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为民之所盼划出重点,为政之所向锚定方位。
产业带动 铺就共富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江西省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短短一句话,令省人大代表,分宜县钤山镇金鸡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耀根眼前一亮、信心倍增,他准备一回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乡亲们。
这几年,金鸡布村通过发展黄茶产业,让村民们端上了“金饭碗”。去年,村里的黄茶种植面积由1200亩增加到3200亩,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还带动了附近的村庄共同发展黄茶产业。
“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更是说到了万耀根的心坎里。前不久,金鸡布村开工建设了茶叶加工中心,未来还将开发茶旅文化体验游项目。“村里正打算把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没想到政策的东风就吹来了。”机遇的背后,万耀根也看到了乡村人才的短板,他建议政府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直播电商、品牌推广等方面的人才扎根乡村、就业创业。
推进共同富裕,产业是基础。省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委会常委董蕾关注乡村民宿产业在强农富农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发现我省乡村民宿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区域品牌不响、营销能力不强、消费带动不足等问题,建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民宿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推动乡村资源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村民。
就业优先 守住幸福底线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民生冷暖。
过去一年,全省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6条”,城镇新增就业、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2.3%、234.2%……一个个数据、一项项举措,传递着“就业优先”的鲜明导向,彰显着稳就业、惠民生的务实行动。
省人大代表、江西华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洪华十分关注农民工就业问题:“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前几年疫情导致不少企业关停,许多农民工面临就业难问题。”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因此,他建议政府部门紧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既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又让农民工就业更吃香。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开展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6%。可以说,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的基本盘,防止返贫就有了坚实支撑。
兴国县现有脱贫人口2.8万余户12万余人。去年,通过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联动,该县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实现就业7.1万余人。为织密就业保障网,守住幸福底线,省人大代表、兴国县县长刘章宏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适度放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就业帮扶车间、购置农机、改造民宿等方面。
人民至上 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实事暖民心。“2023年年初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旧直面民生热点,回应群众关切。
低保、特困救助标准连续17年逐年提高,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工建设,82个县(市、区)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7.4万个……去年,一项项民生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教育事关民生福祉。从事教育工作28年,省政协委员、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易艳丹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出台后,她把更多的目光落在如何优化育人模式上,认为在减负的同时,要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省人大代表、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方萍更关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对乡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和队伍素质薄弱的困境,她建议在全省开展乡村定向师范生本专科贯通“5+2”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进一步补齐乡村教育人才短板。
看病就医也是民生关切。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成员、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钭方芳认为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迫在眉睫。为此,她建议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施医疗“传帮带”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