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档献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文化类节目,《中国礼·陶瓷季》打造了全新的“中国礼工坊”,由杨澜担任工坊主理人,召集16名国内外优秀陶瓷艺术家入驻,为国际友人定制瓷礼,讲述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暖心故事。
景德镇陶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为了多方位展示陶瓷艺术,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礼·陶瓷季》进行了多元探索——
陶瓷工匠精神的现代叙事
《中国礼·陶瓷季》汇集了16名活跃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以他们的故事,来展现瓷都精湛的陶瓷工艺和陶艺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瓷业高峰在瓷都。”景德镇有深厚的官窑文化与民窑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官窑陶瓷制作追求唯精唯一,以大国重器为准,制作不计工本,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为中国陶瓷文化赢得了世界赞誉。民窑制作也追求精益求精,它以师徒传承与行业作坊自然结合维系瓷业,推动陶瓷艺术发展。
节目中邀请的陶艺家,大多有着陶瓷学院的学习背景,他们在现代艺术内外冲击、交流的更迭中保持了清醒头脑,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继承了优秀的陶瓷技艺,将精益求精的、民族的、审美的陶瓷追求融入自我艺术探索和陶瓷创作。
这批陶艺家,或是立足陶瓷产区,以复兴陶瓷技艺、弘扬民族精神为操守,或是面向国际,以创造陶艺个体精神与现代艺术设计为追求。这种双向的探索与融合,让他们的作品既内蕴着传统文化的质地,又流露出新时代的风尚。
完备的制瓷体系与协作精神
《中国礼·陶瓷季》展现了陶瓷礼制作的整个流程:命题、设计、烧成、赠礼……体现出景德镇制瓷体系的集聚性发展。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创造出拥有一整套十分完备的手工制瓷产销体系。其中有白土行、窑柴行、坯房、柴窑、红店、茭草行、匣厂、瓷行、瓷庄以及车盘店、模利店、坯刀店、毛笔店、颜料店、船行、船帮等各种辅助行业。尤其是近十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内各产业之间高度细分,又紧密关联,使得外地艺术家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创作变得十分便利。从制泥、成型、装饰、釉料、烧成到包装、运输、展览、宣传、销售,景德镇制瓷体系的各个环节分工细致且合理,让陶瓷行业效益得到提升。
节目中,推出了诸多的陶瓷礼,“粉彩”雍容华丽,“玲珑”晶莹剔透,“颜色釉”千变万化。釉陶的出现,是陶瓷史和硅酸盐工艺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评价釉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陶瓷的传统纹饰,则来自吉祥植物,具体可分为树木、花卉、瓜果等,大多取其引申、谐音、比拟、引喻等。树木如松、柏并称,象征长寿之意,配上柿子、如意寓意百事如意。花卉如牡丹有富贵花之称、荷花代表清廉、兰花代表高洁。一些瓜果因种子多,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如石榴、葡萄等。
陶瓷礼也体现出陶瓷的实用之美,年轻一代的陶艺家渴望被更多人关注、认可,加上陶艺生活化、艺术生活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的手工创意集市为现代陶艺生活化的趋向提供新的土壤。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创意集市,就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专业大学生的创意作品,从茶具、花插、配饰、香器、餐具等生活器皿展开个性化的手工创作。这种非批量生产的生活陶艺,吸引众多陶艺爱好者慕名前来。陶艺表现的范围更广了,与生活的关系更密切了,陶艺家也开始从容地面对大众文化视野下的陶艺新可能。
开放包容的创新创造
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景德镇瓷业融入了经济全球循环、文化东西交流的行列。景德镇陶瓷具有特定地域空间的集聚性,经宋元明清发展至近现代,景德镇成为一个手工业、商业城镇。景德镇本土文化被称为码头文化,汇聚都帮、徽帮、杂帮从事陶瓷工艺生产。加上百余年来,徽州商人、江浙商人、江右商人、上海商人等,诸多客籍商帮在此定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籍商人,以及景德镇瓷行天下,让景德镇与赣江文化、徽州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区域文化融合汇聚。尤其是在当代,景德镇陶瓷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3万多名“景漂”,其中5000多名“洋景漂”,他们以瓷为媒,架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景德镇陶瓷美术集群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近年来,一个个致力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景德镇陶艺发展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20年前的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创建,到后来的御窑厂遗址、三宝瓷谷、乐天陶社、陶艺街、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珠山东市、皇窑、名坊园……得益于这些新平台,陶瓷领域的一股股新生代力量正在凝结,构成了当下景德镇陶瓷美术的软实力。
陶瓷中的“中国话语”,一直是世界陶瓷收藏者及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18世纪以来,中国陶瓷的园林系列促进了欧洲日用瓷的巨大发展,迄今为止有着中国符号的“柳树纹样”的瓷器仍在欧洲生产,供世界各地人们使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日中国陶瓷紧紧抓住新的历史际遇,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新动能,让传统陶瓷业焕发新的生机。
□ 张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