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过后,全南县入选“百名领头雁”培养计划村级后备干部的谭蓉,正式走上南迳镇的新岗位跟岗锻炼。和她一样,该镇还有13名村级后备干部,在不同岗位上服务群众。
着眼于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该县大力实施“百名领头雁”培养计划,以储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雏雁”队伍为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逐村逐人过筛千方百计“选”
“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一直是我县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21年换届以来,虽有所改善,但未彻底解决。”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童子龙介绍,全县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7.16岁,50岁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超半数。
为进一步优化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去年12月,该县制定《“百名领头雁”两年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党委、城市社区党工委从每个村(社区)择优推选1至2名村(社区)后备干部人选。
“有的乡镇仍停留在旧观念,认为报名单上来就行,没有实际了解人选情况。”童子龙说,发现这个情况,县委组织部立即组成3个调研组,指导各乡镇党委、城市社区党工委逐村逐人分析研判,选出一批村级后备干部。
金龙镇的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其中,8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换届时年龄将超过55岁。针对这一情况,金龙镇在县级培养计划基础上,制定镇本级培养管理方案,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地。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村干部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更要为一方找出路、谋发展。”金龙镇党委书记熊凯说。该镇在筛选过程中,着重考察人选的综合素质、家庭情况等,认真听取群众建议,形成“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进村入户寻、田间地头访、人才库里挑……该县入选“百名领头雁”培养计划的村级后备干部遍布各行各业,98%的人选年龄在45岁及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94%。
多维创新赋能用心用情“育”
“招商引企是条好路子,让闲产变资产,让农民变工人。”今年4月,金龙镇河背村后备干部李福英在浙江象山学习时感慨道。得益于选育一体的培养机制,李福英和4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一起“走出去”学经验。
为提升后备干部履职能力,该县把“百名领头雁”培训工作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分类建立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培训师资库,开展案例式、答疑式、体验式教学,力促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双提升”。
该县还鼓励村(社区)干部提升学历,推动建设高学历村(社区)干部队伍。“我是几年前自费读的大专,现在政策更好了,后备干部可以享受县乡村三级学历提升补贴。如果有机会,我还要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谭蓉笑着说道。
按照“培训+培养+实践”相结合原则,该县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组织关系转到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由乡镇党委实行两年跟踪培养,并建立“一对一”导师帮带机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结对帮带村级后备干部。
2018年,“90后”小伙曾锦冰选择回到家乡城厢镇镇仔村任职。他说,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不少前辈手把手地向他传授基层工作经验。如今入选“百名领头雁”培养计划后,“一对一”导师更是身体力行为他引路。
深入一线淬炼压实担子“用”
打破村级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瓶颈,这是该县推动村(社区)干部培养储备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一步。
“我们让后备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农业生产、政法综治等工作,开展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跟岗锻炼。”童子龙说,这样可以让后备干部提前了解基层工作,并在家乡发展中发挥自身作用。
后备干部要能进能出,也要能上能下。该县定期考核后备干部,对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进行重点培养,适时择优补充到村两委干部队伍。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人选则直接淘汰,同时持续筛选优秀青年人才充实后备干部库。
在南迳镇南迳村,笔者遇到了去年大学毕业后返乡的李慧琳。她欣慰地说:“家乡越来越好,离不开每一名村干部的辛勤付出。”
今年1至4月,该县“雏雁”队伍共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问题80余个,协调纠纷60余起,乡村处处焕发新气象、新活力。(卢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