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第13军奉命解放南昌。1949年5月21日,该军第37师所部抢渡抚河,进占当时的南昌县治所在地谢埠,与国民党夏威兵团第46军在此激战。战至22日拂晓,国民党军仓皇西逃,第13军乘胜解放南昌。
这支人民的军队,从1927年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1949年重返豫章。
今天的南昌,抚河故道一江如练,谢埠老街展露新颜;赣江两岸的天际线,在朝阳的照耀下,现代化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迎来解放75周年纪念日的南昌,江草江花处处鲜。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传承着敢为人先的基因。1954年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1957年制造了新中国第一辆军用摩托车和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1958年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轮式拖拉机,1966年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批海防导弹……2015年C919大飞机试飞基地落户南昌,2019年研制中的C919转场瑶湖机场,开展常态化科研试飞。南昌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如今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中心,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桥梁对于南昌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1949年5月22日凌晨,国民党军炸毁中正桥西逃。6月4日,人民解放军修复抢通该桥,并改名为八一大桥。
1962年4月1日,赣江大桥建成,是江西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94年1月10日,南昌大桥正式通车;1997年9月29日,新八一大桥建成通车……2023年12月30日,复兴大桥实现主线贯通。
跨江如坦途。75年来,赣江南昌段已变身南昌内河,建成12条跨江通道,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
作为唯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南昌“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成型,正呈现十桥同架的恢宏场景。预计南昌起义100周年到来之际,隆兴大桥、复兴大桥、洪州大桥、昌南大桥、鄱阳湖旅游公路桥梁工程等10座桥梁将全部完工,推动南昌进入“跨江临湖、揽山入城”新时代。
1956年,八一大道扩建完成,61米的道路宽度,成为当时全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的一条大道。
2009年7月29日,地铁1号线开工;2023年12月31日,南昌地铁以268.26万人次创造了客流新纪录。目前英雄城已开通运营4条轨道线路,总长128.45千米。
城市回到人民手中75年,南昌没有辜负光阴,中国道路越走越宽,截至2024年,已建和在建干线路网里程达311公里,“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
彩云长在有新天,英雄城里敬英雄。南昌从“网红”变“长红”,“面向国际、辐射全国、领先中部、引领江西”的国际生态文化城市、“享誉国内的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中心城市”,是告慰先烈的梦想照进现实。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袁荣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