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刻瓷作品。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5月17日,南昌市豫章学校教育集团紫金校区五(4)班的同学们正跟着熊莹莹老师学唱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刻瓷、赣绣……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推动下,陆续进入南昌市东湖区各大校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非遗,并掌握了非遗技能的学生,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同时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
“近年来,东湖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尤其是手工类的非遗项目更是受到追捧。非遗要代代相传,就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郁蕾介绍,通过打造“小小传承人”课后服务特色类课程,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非遗项目成为校园“三点半课堂”的热门课程。三年来,已在邮政路小学、北湖小学等学校开设23门课程,涵盖9个非遗项目。
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是一项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5月17日,记者在南京路小学看到,同学们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豫章刻瓷代表性传承人李强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刻瓷技法。
课堂上,李强认真教学,不时纠正学生们错误的动作。孩子们低着头,拿着小锤敲击小凿钉,认真地在瓷板上刻画图案。四(4)班的魏子萱是豫章刻瓷班一名新生,只见她一手扶着瓷片,一手拿着雕刻工具,一点点刻着瓷板上画好的五角星。“力度不能太大,需要均匀用力,否则瓷片容易裂开。我觉得学习刻瓷能培养我的耐心。”经过几节课的努力,魏子萱刻出一个立体、有层次感的红五角星,她拿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刻瓷技艺,他们不仅掌握一项新技能,而且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日益浓厚,完成每一件作品时,他们都能深刻体会到创作不易,同时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李强说。
在刻瓷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南昌清音也在学校发扬光大。南昌清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湖区根据专长,将教唱、教鼓、教板的传承人分配到各个学校,轮流授课,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学到精湛技艺。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如今已有百余名学生学会了南昌清音。
近年来,东湖区以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为基础,建立了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市级以上项目有非遗项目传习所,区级以上项目建立了数据库,实行互联网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制定《东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东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等条例。与此同时,东湖区立足现有非遗资源,面向全市广大师生,采取开发非遗文化课程、开辟非遗教育平台、开展非遗培训活动等措施,以校园为载体,助推非遗项目向全民保护和传承方向发展。
“非遗进校园”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平台,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郁蕾表示,非遗项目深受孩子们喜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必将在校园里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