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2版
年长的事物让人起敬
www.jxnews.com.cn    2024-05-24 05:02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我总觉得,封山久了,山里的树木就会加速长大,长成古树,小时候常听的古树精便会成为现实。这一类的故事在乡间言之凿凿,由爷爷讲给孙子听,洗衣的张嫂讲给李婶听。

  这些千奇百怪的乡村传言的背景里,山要足够深、夜要足够黑,而树呢,要足够大、足够老。

  只有足够大足够老的树木才会拥有智慧,拥有灵性与神性,成为与人类一般无二的生命。它们像一个年长者,慈祥地看着后辈,拥有满腹的睿智却不说出来。

  在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赣西地区的“人间神”特别多。过去人们在生活困顿中求助无门,然后得到了某个人物的帮助,自然而然就将其视为神明感恩,如果这样的事情多了,这个神明在一定地域内就成了普遍供奉的偶像。然后,借助民间传说与口耳相传,进一步往他身上添加各种灵异事件和护佑行为,最终完成了一个人间神的定型。

  除了真实的人物之外,被奉为神灵的古物、古树也特别多。考究发现,古树古石等“古物”“大物”成为神灵的过程,大体也与真实人物被视为神灵的过程类似。

  这是南方地区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很多古树大树之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得以存活至今没有被砍伐,不是因为它的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而是因为它被人们自发赋予了某种神性,从而拥有了威慑砍伐者的力量。

  在我小时候,看到稍有年岁的树木下往往是时有香烛缭绕,附近的村民遇到难事往往祈求于树前。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古树下有“坛神”,不能碰触冲撞。

  类似的杉树、松树、檀树冠以“仙”名的,遍布于赣西乡间。

  也对,这些古树大树们活了那么久、见了那么多事情和风雨,即使没有神性,也应该有了几分故事性。

  扎根于芦溪的一棵古荆柴树就是这么一棵有故事的树。

  宋庆历元年(1041),年仅24岁的周敦颐职务调动,从洪州分宁(今九江市修水县)主簿任上调到袁州萍乡芦溪镇(今萍乡市芦溪县)“摄市征局”。此时的周敦颐,还没有写出《爱莲说》,没有后来儒家理学鼻祖的光环,没有成为名动天下几代景仰的大家,也没有通判一州或提点一省刑狱的威权。他还很年轻,只想老实本分地做好市场上收税的本职工作,如果有暇,再像其他年轻文人那样写点诗文,顶多再瞎想一下天、地、人生之间的关系。

  公务之余,周敦颐更多地寄情山水、遍览群书,在山水、典籍里进行双重的寻古探幽。他一边吟咏自然风情,一边探索思想疆域,开始构建自己庞大的哲学大厦的地基。某一日他悠游乡野时在附近山脚看见一棵硕大的荆柴,文人之态迸发,回家后马上写下一首《咏莜山石荆柴王》的诗:

  莜山石上荆柴王,世间只此别无双。

  久经沧桑风骨在,苍劲挺拔傲雪霜。

  荆是一种灌木,多丛生于原野,萍乡人俗称荆树为荆柴或黄荆柴,既是一种草药,也是端午民俗里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作为灌木的荆柴自然不怎么高大,也很少见成为古木者,但周敦颐却在芦溪看到了一棵高大如乔木的荆柴,自然称奇呼为“荆柴王”。这首吟咏荆柴王的诗,与周敦颐后来传世名篇《爱莲说》中的佳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两者思想内涵倒是有相通之处。或许,此后作为理学大师的周敦颐,其基本的人生哲学,在作为基层税官时就已经形成。

  对这棵被周敦颐吟咏过的荆柴王,当地民众精心呵护,千年过去,如今它依旧生机勃勃,挺立着自己近20米高的身躯,证明大自然中卑微如荆柴的草木,也可能顶天立地,也可以在古树名木中拥有一席之地。

  这株荆柴确实值得骄傲。我愿意用崇敬的语气,逐一读出与它同样被列为“树王”的其他一些大树:超过350岁的长红檵木,家住上栗县金山镇白鹤村桐坑,胸围2米;大约500岁的黄连木,家住上栗县长平乡塘上村大王庙,身高15米;1200岁左右的侧柏,家住上栗县杨岐乡杨岐村普通寺,有佛家气度;大约800岁的红豆杉,家住湘东区白竺乡黄岗村门架岭青草湖,胸围5.1米;年逾1500岁的银杏树,家住武功山万龙山乡槽下村,胸围5.6米;1000岁左右的罗汉松,家住上栗县金山镇金山村瑶金山寺,立于方寸之地,见证历史风云;800岁左右的重阳木,家住莲花县荷塘乡文塘村,胸围8.5米;350岁左右的杉木,家住莲花县六市乡六市村,与一个村子同生共长……

  它们,以及其他所有活过百岁的树木都值得珍惜与尊敬。

  我36岁生日那天,曾专门找了一些不同品种的36岁的树木看了一遍。我发现自己曾经无比羡慕具有抵抗岁月之能的树木,其实能够活过36岁的,百不存一。不不不,或许,是千不存一。

  村子里的苦楝树,自然几乎找不到36岁的,它们早成了柴火或在某次无关大雅的“碍事”中被砍伐。而其他的杂木,几乎也都是如此而遭遇斧柯。至于其他的樟树、桂花树等等,大兴土木小兴土木甚至主人的一时兴起都可能倒在走向36岁的途中。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极少数,能够幸运地躲过斧头锯子,躲过岁月侵蚀,躲过风打雷劈,活到36岁以上,活到百岁千岁。

  也正因为如此,大树才能成为天地间独特的存在,大树才能成为一种自然的尊严与神秘,让人类顶礼又艳羡。

  尽管我也曾说过大树屡见不鲜,但若放到其庞大的基数里面去比较,又似乎并不多。在我生活的小城,38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曾有过多少草木呢?它们枯荣,新生,长大,死去,在几千年里不断更替。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说,目前存活的百年以上古树只有1000多株。它们的长辈和后辈,它们的亲友和邻居,都已经消逝在岁月里,重归于泥土中。

  悠远的时光里,许多鲜活的东西都成了历史,成了尘埃。

  唯有这世间所存不多的古树,将见过的故事、听过的言语埋在心里,将经过的风雨、浓缩的历史刻在年轮上。让人们一见它们便觉得恬静、悠远、清新、古朴,有了真实的豁达之感。

  是的,豁达。只有这少数的草木,代替着众多的草木活了下来,成为大树,成为古树,成为“活化石、活文物”。

  它们越活越深邃,越活越厚重。活下来的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凝固成了诗与画。凝固成了诗与画的古树等待我去寻访、交谈。

  它是大地上的智慧者,将告诉我诸多的秘密,也将承载我诸多的情感依托,那一代一代在树下低语过的前人,借助长生的树木,传递出温暖的力量和文化。

  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自古以来,人类对古树就饱含着特殊的情感。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人文学科里重要的一个系统。

  没有脚的树木,不会行走;没有嘴的树木,不会说话。

  它们只是长高、长大,长成了大树、古树,便拥有了灵性与神性,成为与人类一般无二的生命。

  □ 漆宇勤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专题】续写红土圣地荣光 推动革命...
  • - 【专题】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
  • - 【专题】文化中国行
  • - 网络中国节·清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