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江西作为我国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发掘生态环境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两篇文章,实现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化。
坚持创新驱动。要立足实际、系统谋划,大胆创新、分类施策,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有助于摸清生态产品构成、数量、质量等底数,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新方法。要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跟踪掌握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与开发情况等信息。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建立健全相关认证认可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信息的可信度。二是增强绿色金融创新的赋能作用。加大绿色金融服务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金融支持。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两山”转化中心等金融服务中心,推广“生态信贷通”等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为生态价值转化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抵押、质押贷款风险分担缓释机制,建立生态资产收储担保机构,防范生态产品贷款风险。三是提升生态品牌创新的增值作用。贯彻落实《关于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区域公用品牌的意见》,培植“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文化,构建“江西绿色生态”标准体系。推动成立江西生态产品品牌运营机构,,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管理,建立健全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积极推进认证结果省际互认、国际互认,把“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产品公用品牌。
坚持产业带动。发展生态产业是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有效途径。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打造一批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深化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通达性,着力降低流通成本。打造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营的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引导和扶持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实施“生态+文旅”行动,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田园综合体、星级农家乐。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对跨界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保护与开发。着力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等,构筑区域旅游发展新优势。
坚持制度保障。架起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桥梁,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加快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体系和实践路径模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一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加快推进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现对省域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探索建立全省生态产品动态监测,搭建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省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发挥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示范作用,制定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依托南方生态产品交易、南方林业资源交易等全国性交易平台,强化生态产品展销、交易、物流功能,积极开设电商平台生态产品专区,推动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市场经营开发主体,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以及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三是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和保护补偿机制。以补偿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搭建起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合理制定调整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提高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联动。健全耕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分类补偿制度,探索通过发行企业生态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
(江西财经大学 夏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