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2版
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
www.jxnews.com.cn    2024-06-17 00:55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就要着力在建设全国区域性优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引领区、全国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绿色邮寄农产品品牌知名地上狠下功夫,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夯实产能,筑牢农业生产根基。一是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缓解“粮财倒挂”。有效落实“价格+补贴+保险”政策措施,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能得利。重点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搭建集原始创新“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的赣鄱农创平台,在生物育种、食品加工、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等一批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三是紧扣优质农产品规模化供给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成立设施农业建设推进联盟,培育生物合成、“农业工厂”等农业新形态,扩大我省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利用丘陵地区,规模化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

  健全机制,推动经营体系现代化。一是抓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大主体”,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规范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拓展应用领域和场景。二是高标准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和引进一批以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龙头企业,加快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服务能力万亩、十万亩以上的服务组织。鼓励服务组织将服务链条从生产延长到加工、销售。推动高安、余干、吉安等地的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建设,启动推进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三是高水平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山林、资金等入股,探索建立“农民入股+兜底性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分红”“反租倒包再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互利共赢。

  补齐短板,激发产业链效能。一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行业头部、单项冠军和龙头企业等优势企业来赣投资或合作,组建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型”龙头企业,扶强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型”龙头企业。二是畅通冷链物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中转集散、多式联运、分拨配送功能的乡村冷链物流服务主体。实施赣版县域“城市冰箱”计划,推广“县域产地中心冷库+田间地头移动冷藏设施”模式,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三是做宽市场销售,深化与头部电商平台、大型商超、高档连锁餐饮企业的合作对接,推动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高端市场。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通过“旗舰店+供应链+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完善品牌宣传和网点布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销售能级。四是做响优质品牌,重点完善“赣鄱正品”的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发展体系、运营体系,坚持以高标准、高要求促使农产品质量提升,增强品牌主体核心竞争力。

  精准务实,提升产业融合水平。一是坚持长短链纵向融合。针对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茶叶、中药材7大产业,按照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瞄准全国市场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长链产业,针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施培育壮大工程。瞄准个性化市场,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短链产业,构建长短链“错落有致、百花齐放”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横向融合。借鉴宜春明月山和婺源经验,依托优势农业和生态景观,综合开发利用农业文化、生态、健康养生、观光等多种功能,植入吃、住、行、文、商、娱、育、养、动等多元新业态,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数字赋能,运用新技术引领新业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定制、创意、认养等农业新业态。推动“云农场”建设,构建农业产品新媒体供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完善多云化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化解工业品、消费品下乡难题。

  综合发力,加强要素保障。一是多方式保障产业用地。逐步提高征地留用地返还比例,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项目,优化用地政策,让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更多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二是多途径强化金融保险支持,稳妥推进县域普惠金融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政策。健全农业担保机制,鼓励特色农业产业抵押与信用贷款创新,降低贷款利率水平。丰富特色农业险种,对特色产业保险给予财政补贴,延长贷款补贴优惠期限,取消附加费用,适当放宽保险赔付限制,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多渠道引进育强人才,配套制定出台“我的家乡我建设”实施细则,探索建立更加开放的乡村人才加入机制,对回乡能人、入乡企业家等发展乡村产业,允许其享受户籍、医保、继承或租赁农村房屋等部分集体成员权利。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提高“定向农业生”的培养层次和规模。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宜红)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专题】担负文化使命 繁荣赣鄱文化...
  • - 【专题】续写红土圣地荣光 推动革命...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文化中国行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