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记者走进于都县的江西卫棉纺织集团,上千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一排排梳棉机飞速运转,将经过精细处理的棉花“吸”进“肚子”内,不一会儿,从另一端旋转“吐”出一根根优质棉条。
在江西卫棉纺织集团的车间里,这样的“魔法”每天上演。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成立于2020年8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企业,拥有20万锭的智能化赛络环锭纺、5条全自动高速气流纺和4条无纺布生产线。近日,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中,“江西卫棉5G+智慧纺纱”项目成功入选。
众所周知,传统纺织行业受限于密集型生产方式,高昂的用工成本和技术瓶颈让不少企业面临重重困境。江西卫棉纺织集团董事长陈可霸坦言,从棉花到纱线的转变,需历经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多道流程和工艺。传统生产方式过度依赖人工,导致效率低下、利润微薄、能耗高,且产品质量难以得到稳定保障。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顶着压力毅然走上智能化改造的道路。
“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生产能耗降低了30%,用工成本节约了70%,比传统纺纱效率提高了30%。”陈可霸介绍,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实现了由传统纺织的人员密集、手工机械化生产,转变为自动生产、自动物流、自动仓储、自动检测的少人、无人制造新模式。
随着对智能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江西卫棉纺织集团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陈可霸欣喜地表示:“我们的废弃纺织品再生循环利用赛络环锭纺智能纺纱技改项目,新增投资1800万元,技改后预计年产值可增加8000万元。”
如今,于都涌现出一大批“机器换人”“数字换脑”企业,6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进行技改。数据显示,1至5月,于都县工业投资完成8.56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8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1%。
为引领纺织服装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造,挺起赣州纺织服装产业脊梁,于都先后出台“降成本优环境措施116条”和“服装20条”,扶持激励智能制造,以5G、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打通生产与研发设计、消费、仓储等环节的联系,让一大批本土企业“老树发新芽”。
本报全媒体记者 殷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