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古称筠州、瑞州,一座在历史长河中安详静卧的小城,一座让人魂牵梦绕的小城,一座从来不缺少故事的小城,更是一座戏曲氛围浓郁的文艺范儿小城。陆游在《丰城高安之间憩民家景趣幽邃为之慨然怀归》写道“有无邻里通,笑语妇子乐”,农人们月下围坐,听一曲丝弦道情弹唱,来几段独具魅力的采茶本调,这般怡然的田园生活景趣,鲜活于每一个高安人的记忆里,无法磨灭。高安采茶戏《南瓜记》里“朱大人”的原型是廉洁刚正、执法严明、广施惠政的三朝帝师朱轼,“青天大老爷”的形象熠熠生辉,被百姓们代代传唱。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唯独那声声入耳的采茶戏啊,穿过岁月长河,承载着一代代高安人的爱与情愁、奋争与期冀。
爷爷曾经是草班里的丑角,父亲耳濡目染,很小就能拉会唱。身为贫寒之家的老大,父亲一边干农活帮衬家里,一边认真读书,如愿考入高安中学(前身为瑞州府中学堂)。为凑学费,暑假里从老家黄沙用板车拖着满满的石灰送往高安县城。家穷没有鞋子穿,整个假期,父亲一路拉着板车唱着戏走几十里的沙土路,脚磨出水泡、结了茧子。那个充满朝气、憨厚倔强的农家少年,被深情的采茶戏滋养了勤奋向上、吃苦耐劳的品格,也在朴素的采茶戏文里懂得了知恩图报与明辨是非。父亲每每跟我们提及,眼里仍然有快乐与自豪的光。是呀,高安采茶戏来源民间,扎根乡土,每一折情趣小戏,饱含处世哲理,何尝不是启智开慧的欢乐源泉?更是劳动人民渡过难关的精神食粮!
有幸结识了“80后”戏迷“粉刷匠”小陈。从小跟随母亲走乡串户看戏的小陈,对高安采茶戏大大小小的剧目烂熟于心,草根戏班将身边的故事编演成飘文戏,小陈听上两耳便能熟稔地唱上一段。我偶尔约他到锦江河畔,与众戏友来一段《四九看妹》或《一双布鞋两只新》,过足戏瘾的同时,获得喝彩声阵阵,亦愉悦了身心。
高安采茶戏语言生动活泼,行腔婉转清丽,表演贴合乡土风情,可俗可雅。尤其是采茶戏本调旋律优美,表现形式多样,情感细腻饱满,令樟树市的王蓓大姐深深着迷,她常驱车前往高安城,小住几日看戏听戏为戏伴奏。“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戏友相聚,奉上几段高安采茶戏便是盛宴佳肴。付会元老师转轴紧弦三两声,高胡声在柚子花香里缓缓响起,似月光流泻竹林,如清泉潺潺山间,悠远且抒怀。兴之所至,王蓓大姐以二胡相和,一高一低,婉转低回,如泣如诉。
帷幔升还落,锣弦未歇停。
行腔花滑语,吐字玉敲听。
莲步姿生秀,裙纱态舞灵。
胭脂如有爱,应悦此伶馨!
胡琴声里春花谢,谁人正唱采茶歌,锣鼓停,梆子歇,我们依依不舍,相约年前再聚,还唱一段《春江月》。却不料冬日渐寒,付老驾鹤西去,所幸当时录了一段视频,再听再看,曲犹在,人已去,不免伤怀落泪。
令人欣慰的是,采茶戏后继有人,高安处处采茶音。香樟葱郁的沿河公园、青草如茵的凤凰广场、早期的老农业宿舍小区、秀美的瑞阳湖……大街小巷自娱自乐的人群里,采茶声声悠扬、锣鼓咚咚作响,一片欢乐祥和。走过城市一座座,你可曾瞧见过,有如此多纯粹的心存热爱、自发奔赴一场戏的演员和观众?
高安市谷雨诗会上,偶遇本土企业家胡先生。他投资请老艺人于民间寻访搜集到大量高安采茶戏的剧目资料和孤本,将流传于世或濒临失传的上百种民间小调精心整理编撰成6册。有着共同爱好与志趣的人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得到胡先生馈赠的一整套资料时,我兴奋得手舞足蹈,现场清唱了一段高安采茶折子戏《小保管上任》中的花旦本调“应把工作摆在先”唱段,以表赠书之谊。
家住筠阳街办的大飞,是名无采茶不欢的石锤戏迷。他创建了戏迷之家微信群,无论哪里有戏,互相转告,相约看戏分享视频。在戏迷们的殷切期盼中,他组织了一场隆重的高安采茶戏票友大会,邀请了众多著名戏曲演员参加,老艺术家满怀热情与戏迷们互动,场面热闹令人动容。最初结识的“90后”戏迷王墨文先生,是自媒体人,创立的高安采茶戏公众号粉丝达近十万人,如今仍在不断壮大。
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傩歌傩舞以及道教歌舞,由明清时期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剧种演变而来。高安采茶剧团作为传承和保护高安采茶戏的主要阵地,先后培养和造就了200多名艺术人才,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专业的表演,为高安采茶戏赢得了崇高的声誉。高安采茶剧团曾上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献演,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三次晋京表演,荣获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百戏长廊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等奖项。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高安采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果说高安采茶剧团是阳春白雪,是高安采茶戏的标杆,那么遍布高安市城镇乡村无以计数的草根班子,便是采茶戏坚实的群众基础。
高安,戏韵芬芳。
□ 吴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