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1版
推进“两个结合” 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www.jxnews.com.cn    2024-07-22 04:25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田凯华 齐卫平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为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指南。

  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要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两个结合”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贯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执行和顺利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增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实践最大的具体问题,“两个结合”的功能在现实发展中集中体现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持“两个结合”是党领导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秘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鲜明特征和遵循的本质要求,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体现了把科学社会主义融入现代化新样态的成功创造。推进“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形成的强大动力体现“两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

  提高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自觉。“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这样的文化主体性体现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形成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使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有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主体性彰显民族自觉意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求探索形成独立自主的文化建设道路,坚守根植于自己土壤的文化建设理念,秉持不受外部左右的文化建设原则,发扬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精神。以推进“两个结合”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加深认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历史认同的生成,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自我认同的体验,推进中华文化主体性现实认同的建构,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想自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是他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概念。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相并列,形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完整表述,涵义十分深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驱动文化繁荣,是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别于现代西方文明的显著标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两个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精神主动,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

  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肩负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责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带来福祉。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也为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问题提供了宝贵智慧。中华文化具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突出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两个结合”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自信源泉,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遵循文明发展规律的实践理念。执行和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努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和本领,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专题】红旗漫卷广昌路 花开盛世满...
  • - 【专题】2024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
  • -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