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3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生动阐释,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位居全国第二位,提升森林质量和增加森林碳汇的潜力巨大,我们要把森林“四库”生态理念贯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抓住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汇聚绿色优势动能。
以河湖治理为抓手,着力打造涵养生态的“水库”。聚焦建制度、消存量、管质量,巩固提升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工作实效,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开展河湖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整治河湖“四乱”,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强化数字赋能,加强数据监测和互联共享,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河湖。强化跨界河流保护,着力打造百里昌江、赣江风光带、九江“长江最美岸线”等生态流域(河段),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壮丽图景。在保护水系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利风景区创建,大力发展“绿色水利”。采取“生态旅游开发+优质源水供应”的模式,科学合理打造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教育等活动区域,推动"水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造金山银山的“钱库”。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林下经济种养殖产业,除了依靠森林自然资源产品产业发展增收外,还要探索森林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强康养基地建设,促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推广应用生物质能源技术,提高森林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效率,减轻资源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森林绿色生态产品、产业,丰富产品多样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森林生态帮扶的重点举措,继续促进脱贫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探索规范生态产业发展的用地供给与附带生态条件,激励更多企业融入森林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支持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涉及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挖林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等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种养模式,积极打造“树粮经济”。
以大食物观为根本,着力打造藏粮于地的“粮库”。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异的生态环境为江西生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着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和实现绿色发展要求相结合,引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积极探索“互联网+”农田建设新模式,不断丰富项目建设内容,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着力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注重科技赋能,大力建设水稻、蔬菜等2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实施“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更多的省级农业科技综合体,以科技化、智能化不断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龙头、提品质、出品牌,培育壮大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等千亿级主导产业,让更多“土特产”优起来。
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着力打造固碳增汇的“碳库”。利用自然资源“天-空-地”立体监测网,建立覆盖不同监测范围、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的多层次、常态化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完善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计量模型。在战略层面,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构建有利于减碳增汇的空间格局,实现碳总量管控。在技术层面,把固碳增汇目标融入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环节,开展空间碳核算和优化、固碳增汇规划要点审查、“双碳”体检评估等创新工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增长引擎。深挖“双碳”目标的发展机遇和经济价值,积极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努力在扩绿、兴绿、护绿上下功夫,探索发展碳汇经济新路子。聚焦产业创新,推进森林“碳库”增效,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巩固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成果,不断增厚“绿色家底”。构建和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
(作者系江西省科学院副研究员 贺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