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会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仪式在南昌举行,这标志着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启动运行。该服务体系的“1”“M”“N”具体内涵指什么,承担着什么样的重点任务?记者邀请专家进行阐释。
紧盯问题下功夫
近年来,我省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2023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0.2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31.7%。虽然我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省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金缺乏;科技成果保障机制不全面,成果评价标准及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一批科技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紧盯问题下功夫。今年6月7日,省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决定打造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省、市、县、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协同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江西区域创新整体水平,在科技创新中促进更多的成果转化。
挖掘真需求提供真成果
何谓“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搭建起一个涵盖全省的科技服务综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其中,“1”即依托省科学院建设1个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服务端”枢纽,汇集省内外创新需求和资源成果,引导全省开展成果供需对接。“M”即建设“M”个设区市或行业部门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需求端”,负责征集技术需求,指导园区、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成果转化对接。“N”即建设“N”个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作为“供给端”,负责对现有科技成果分级分类梳理,推动有组织的产学研合作。
据介绍,该体系纵向涵盖省、市、县到园区、企业,横向涵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旨在打通科技供给、转化、落地渠道,让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锚定核心枢纽实现互联互通
在吉安,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徐长江博士作为“科技副总”入驻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于生产一线;在抚州,科技特派员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指导服务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等,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近年来,省科学院连续多年承办“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与120余家“国字头”科研院所搭建了全方位合作渠道,实现了400余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江西。
据省科学院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科学院已经重整全院创新资源,将全院研究人员重组到“7+12”个紧贴我省产业发展的学科团队中去,实现学科方向的转型重塑。聚焦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清单,布局“补短板”和“建长板”集聚力量进行有组织的科技攻关,服务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副总”“产业科技特派团”等活动,组织科研人员前往企业生产一线,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搭建创新平台、推广技术成果、凝练科学问题,建立了初步覆盖全省园区企业的成果转化网络。
锚定核心枢纽,实现互联互通。下一步,省科学院作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将搭建好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好线下服务大厅,为“M”中心和“N”中心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包括政策落实指引、资源集聚统筹、技术交易管理、供需资源对接、转化绩效评估、项目孵化培育等。进一步整合我省科技成果、人才、资金等资源,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创新动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融合发展,助力我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