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秋佳节。吉安市吉州区家家户户赏月时,有一样必不可少的糕点,就是薄酥饼。
薄酥饼,吉安传统小吃之一,始于元代末年,其制作原料考究、工序复杂,具有香、甜、薄、酥等特点,是当地百姓中秋必备的赏月佳品。吉安薄酥饼的制作工艺一直流传至今,并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时候,即使再困难的家庭,到了中秋节也会买一盒薄酥饼。”家住永叔路76岁的万木兰拿起一块薄酥饼回忆道,儿时,家对面就有一家饼店,只要一做薄酥饼,整条街都弥漫着猪油和芝麻的香味。
“吃薄酥饼一定要用一只手托着,接住掉下来的酥皮,饼吃完,再把酥皮‘舔’干净,真是回味无穷。”说着,她忍不住咬了一口,细细品味,“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又酥又香!”
味道和记忆捆得最紧。这一口,是儿时的记忆,是满满的家乡味道。
“河北李媛5盒、上海徐清丽12盒、广东肖小华2盒……”吉州区能仁巷吉乔点心行店长钟宏宙和顺丰小哥核对发货信息,为在外的吉安游子寄去“家乡的味道”。她告诉记者,9月以来,这样的订单每天少则几十单,多则上百单。
最初做薄酥饼采用的是猪油,容易变质且会渗透包装,不易保存和携带。经过配方改良,现在选用优质植物油,配上密封包装,保留其风味的同时更好保存、方便邮寄。
“现在,吉安、赣州、南昌等地的商超都设有吉安薄酥饼销售专区,各大电商平台也能买到。”吉安市吉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肖承勇表示,今年中秋时节,公司全力以赴赶制订单,薄酥饼销售额已超1000万元。
今年47岁的肖承勇家中三代都做薄酥饼。为提升技艺,17岁时,他从零开始,跟随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杨吉安学习,4点起床,和面、揉面、包酥、起酥……不断重复着枯燥的“规定动作”。潜心钻研的他用匠心守护这份“老味道”,决心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
最好的传承是努力培养接班人。肖承勇先后带了三四十名徒弟,在公司生产车间内,有周边困难群众和留守妇女,也不乏年轻一代的身影。
“一名吉安的朋友给我寄了一盒薄酥饼,这份特别的味道,将我从南昌吸引过来学习制作。”30岁的黄烈生已经跟随肖承勇学习了4年。一旁生产线上,00后邓文涛正随机抽检,确保每一个饼都在50克左右,“我们都跟着师傅学了四五年,经常一起讨论机器的改良,一起研究薄酥饼的新口味。”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薄酥饼的制作工艺,吉安市将吉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吉州区文化馆组织专家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大量关于薄酥饼的历史文献和制作技术资料,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邀请肖承勇和他的徒弟们参与其中,不断扩大薄酥饼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吉州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开展传承活动,并利用文化馆平台打造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更多人更全面地了解薄酥饼,知道更多的吉安传统文化,留住浓浓乡愁。”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