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鸣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提质提效期、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县域经济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变革期和加速期,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勇于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过去依赖粗放型规模扩张、依赖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降低县域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努力构建科技引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同时,由于不同县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迥异,必须充分明确自身定位,对本县的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和要素进行评估,区分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同时,规划生产要素在县域的创新性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促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
聚焦发展基础推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注重“有根”挖潜与赛道抢位相结合,厚植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载体。要聚焦县域发展历史悠久的“有根”产业,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打造县域“数字+”产业、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要抢抓“新赛道”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有效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县域布局,抢占现代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部分环节。二是增强科创能力,加快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分工协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研发组织,推动县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县域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主动对接省市规划,积极融入城市群产业分工体系,扮演好生产转化、制造基地等角色。三是积蓄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势能。要推进县域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探索“总部+基地”模式,强化县域承接都市圈和城市群产业外溢功能。要促进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共享,组建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载体,加快构建县域分工协作体系,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打通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数字鸿沟,完善企业内部关键环节数据,推动区域网络平台共建和开放,助力各类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增强县域产业链配套水平、供应链效率和控制力,使实体经济的生产、运营、管理实现适应性变革。二是推进中小企业智转数改。支持集群聚焦中小企业转型中的痛点、难点加快开发应用“小快轻准”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打造中小企业数实融合标杆;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服务平台输出数字化经验,组建“数字化帮扶小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三是塑造多元化数字应用场景。鼓励县域探索“数字化应用普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数字化全覆盖路径,推进“产业云脑+未来工厂”建设。深化县域“交供邮”融合发展,提高县域物流仓储效率,夯实县域新质生产力“数字”基础。
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推动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区,可以推动扩权赋能工作,完善县级财力保障的长效机制,强化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保障。同时,可以结合发挥资本的赋能作用,以国资产业基金为抓手,组织社会各类资源所有方通过基金运作高效整合资源,通过并购重组、要素流动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条,夯实创新政策支撑,从政务环境、要素使用环境、人文环境等全方位优化服务体制机制,营造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