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12只豆雁在鄱阳湖觅食。这是今秋以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辖区范围内监测到的首批越冬候鸟。据调查,每年来江西越冬的候鸟数量稳定在70万只左右,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白鹤、梅花鹿(华南亚种)、蓝冠噪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水松、南方红豆杉、大黄花虾脊兰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都在江西找到了它们的“乐园”。(见图一)
生物多样性之美源自江西生态之美。
政策保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之一,江西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筑牢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近年来,江西在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江西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改革攻坚行动,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绿色动能更加强劲,价值转化不断拓宽,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见图二)
作为国家确定的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一,江西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一场引入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改革,在赣鄱大地铺展开来……
措施创新,勇做生态文明先行者
江西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江西智慧”。
2018年7月,江西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全国推行林长制积累了有益经验、探索了新路子。(见图三)
江西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现了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152公里长江干流和鄱阳湖等水域全面禁捕退捕,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一年实施,帮助建档立卡退捕渔民2.14万户、6.82万人转产上岸。
2021年,江西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试点”思路,并率先启动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42笔,实现交易额1.21亿元,利用社会资金开展湿地修复1400亩,为构建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格局探索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各地采取生态保水补水、苔草刈割、开辟候鸟应急食源地、水系连通联合调度等措施,尽力减轻旱情对候鸟栖息不利影响。2023年鄱阳县实施生态补水500余万立方米,苔草刈割3万余亩,储备“候鸟食堂”3520亩。
绿水青山,描绘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江西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新优势,绿色生态江西品牌更加闪亮。
截至2023年底,江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8%,再创历史新高;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创历史最好水平;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见图四、图五)
目前,江西森林面积为1035.4万公顷,相当于人均拥有约5.4个标准篮球场面积大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为63.35%,位居全国第二。森林资源的面积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生态“高颜值”正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2023年,江西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上半年达到2892.43亿元,同比增长8.7%。(见图六、图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江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先后有20余项经验做法被列为国家推广的典型案例,相关工作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肯定和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的赣鄱大地,蓝天白云常在,清水绿岸常留,鱼翔浅底常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舒海军
点击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