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问题是先动的先导。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善于从问题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把握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一对基本矛盾,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因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而更具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抓好“关键少数”,真正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守好“责任田”的目标。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理直气壮弘扬新风正气。加快形成上下互通、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落到实处。
二是紧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新时代,我国文化供给关注的重点已由“缺不缺、够不够”转向“好不好、精不精”。改革就是要敏锐把握这一变化,将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管理转向服务。要以群众的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为标准,从需求入手,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引导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完善供需对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引导,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补足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中的基层结构性短板和弱项,释放更强大文化生产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正确处理数字技术的两面性,统筹发展与安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制。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快速颠覆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产业迭代升级。但数字技术既有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畅通文化需求表达、化解文化风险等独特优势,也存在数据泄露、虚假和违规内容生成、侵犯他人权益等安全和治理风险。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增加了文化治理的难度。网上舆论的斗争、交锋日趋激烈复杂,迫切要求文化管理部门提高管网治网水平。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格局,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形成网络治理强大合力。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营造安全稳定、清朗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更好统筹网络发展与安全,推动互联网由“管”到“治”的根本转变。
四是突破文化影响力与综合国力不相称的话语传播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存在着信息输入输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仍然存在,迫切需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夯实国际传播优势。要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强化国际传播学理支撑,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设好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李媛君 陈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