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今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并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讲话擘画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宏伟蓝图。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服务人民,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从常州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湖南花鼓戏《夫子正传》,到豫剧现代戏《焦裕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多部戏剧叫好叫座;从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悬崖之上》到电视剧《上甘岭》《跨过鸭绿江》《大决战》的热映……这些文艺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标注了时代的精神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才有为人民服务的底气。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优秀民族,孕育出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瑰宝,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力量。近年来,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圈粉”无数,“诗词热”“文博热”“国潮风”引领潮流……文艺工作者只有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才能创作出更多底蕴深厚、激奋人心的文艺作品。
坚持服务人民,才有歌颂人民的自觉。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近年来,《山海情》《狂飙》《大江大河》《山花烂漫时》等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屡屡掀起收视狂潮,就是因为能够精准地抓住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改革开放等人民关注的热点,对人民创造的改革发展成就给予最热情的赞颂。
勇于创新创造,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作品。文艺工作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日日新”,有不竭的活水不断地涌入,壮大容量、促进更新。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一步成长都与时代息息相关,文艺工作者要敢于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让展现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的文艺作品更加出彩。京剧《大唐贵妃》、昆曲《牡丹亭》用创新的舞台展示形式,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多档原创类文化节目,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向着新时代文艺高峰奋勇攀登。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将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生活的蓬勃、生命的光彩,书写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