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2版
唱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长江之歌”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编
www.jxnews.com.cn    2024-10-28 04:53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编者按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去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值此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本刊摘编部分专家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大力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张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为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弘扬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了重要遵循。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以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农耕社会、水利社会、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的文化体系,共同构成以长江文化为特征的地理空间、人文空间和经济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沿线,各个地区因水而滋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了农耕文化、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将原来的书院文化、诗词文化、家风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形成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在文化传承中构成中华文化的根与脉。

  以长江文化的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将长江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为现代新文化,才能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解决好历史与现代的问题,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长江文化以现代力量,长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只有促进长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化,才能使长江文化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走自己的路,立足长江文化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总结长江流域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实践创新促进理论创新,把文化自信融入长江流域、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前,长江流域各族人民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与服务,融入文化旅游、影视创作、文化创意产业等,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二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长江流域打造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典范。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弘扬长江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精神,助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四是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现代文明体系贡献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泉红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作出顶层设计。《纲要》实施八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巨大成效,成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避免短视主义、无序失范,推动不同地区间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开放水平等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这就更要求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区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找准细分领域,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一哄而上、泡沫化,坚决避免同质化、重复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发展。

  各地区要围绕长江经济带自身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及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应用。鼓励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跨区域联合开展研发项目,跨区域共同申请专利保护。构建跨区域技术流通平台,强化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商业化潜力。

  要致力于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坚决打破各自为政的观念,用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眼光看待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多元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上携手,共同打造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支持上中下游城市群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提高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破除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壁垒和要素流动梗阻,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曾凡银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马鞍山薛家洼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安徽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一把手”的安徽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和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通过实行河(湖)长制,建立纵向层级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横向层面的“各部门专业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和制度构架,统筹抓好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强化依规依法治江,突出抓好长江流域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努力探索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段)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水清——把长江水环境改善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修复好。健全制度法规,依规依法治理保护。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流域内实施“7+1”治理措施,即关污源、纳统管、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和护物种。对长江干流1公里内的270家“散乱污”企业,依照技术标准、法律规范实施全面整治,137家化工企业实现了“关改搬转”。聚焦重点领域,在长江沿岸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方案。护一江碧水东流,目前从安徽流出去的长江水都是Ⅱ类。

  岸绿——探索林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落实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目标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长江防护林体系。把构筑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打造沿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在长江流域安徽段,实施集中整治、生态修复、完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治理,由点到线串珠成链,长江(安徽段)美丽岸线日渐成型并成为百姓休闲的好去处。

  产业优——皖江经济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落后产能做减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加法、创新创造做乘法、营商环境(改革)做除法,积极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以增强产业、企业“含绿量”来提高“含金量”,推动长江(安徽)经济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以“浙江之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 查志强

  浙江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建设者和受益者,理应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浙江力量。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指导,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并提出了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具体要求。以“浙江之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重大问题,深入思考“浙江向何处先行”“浙江要如何先行”“浙江以什么先行”,谋深谋实谋准牵一发动全身的攻坚性改革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突出标志性工程示范引领、聚焦优势领域,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展现浙江特色亮点,在绿色低碳、创新产业、陆海联动、双向开放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平台和政策。

  一是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浙江实践,打造绿色低碳标杆。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建设现代化产业高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打造双向开放大通道,强化海陆联动支撑,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和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和各类开发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四是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沪苏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数字长三角为牵引,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应用场景一体化创新,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五是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大力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六是涵养千年文明纽带,加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弘扬长江文化奋斗精神,推动长江文旅深度融合,建设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高地。

  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和新突破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干春晖

  长江经济带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生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经过产业绿色转型、岸线整治和长江禁渔等一系列举措,长江经济带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新的历史阶段,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仍肩负着新使命,需要积极寻求新突破。

  长江经济带的新使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目标下,长江经济带肩负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新使命。长江经济带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二是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的要求下,长江经济带肩负探索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使命。这不仅是降低长江生态系统压力的需要,更是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要求。三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下,长江经济带肩负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使命。长江经济带依托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的创新要素优势和集群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地。四是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加剧,长江经济带肩负培育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新使命。这不仅是长江经济带培育新发展动能的自身发展需要,更是作为“国家队”参与全球低碳竞争的历史使命。五是区域协调发展步入新阶段,长江经济带肩负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新使命。长江经济带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进行政策沟通、规划衔接、标准统一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仍需在制度创新、区域协作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一要在环境规则和监管一体化方面寻求新突破,以更加统一、严格的环境规制推进全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二要在统一环境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寻求新突破,以提高跨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初始配额的跨区域协调、核算标准和规则衔接等领域的覆盖范围和交易规模及活跃度。三要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模式方面寻求新突破,以形成长江经济带生态共保、产业共赢和人民共富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要在绿色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寻求新突破,以释放技术创新的加速效应、“技术外溢”的联动创新效应以及绿色技术的产业化的潜力。五要在建设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方面寻求新突破,以加快形成集群优势,培育孵化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 侯喜保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湖南,分别要求湖南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和“奋勇争先”。从“彰显新担当”到“奋勇争先”,既体现了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一贯要求,又体现了湖南使命任务的深化拓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奋勇争先。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滚动实施培育10个千亿级企业、建设北斗规模应用引领区、打造“4+6”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三大标志性工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奋勇争先。加快推进“4+4”科创工程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在争创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装置规划布局、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解决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承接能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大院大所大学大厂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奋勇争先。制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坚持点面结合、梯次推进重点改革事项。高标准建设湖南自贸区,加强与沿江自贸区联动发展,推进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建设。大力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为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湖南力量。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在守护好一江碧水上奋勇争先。推动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护共享,推行跨区域“联合河湖长制”,推进洞庭湖、湘江流域等重点跨界水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打造国家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引领区。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省际合作,构建长江上下游省份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奋勇争先。持续擦亮“伟人故里”核心品牌,加大湘赣边等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共同打造世界级红色文化IP。积极构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音视频、数智出版等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高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强湖湘文化传承保护,让“三湘四水、相约湖南”享誉全球。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苏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将新质生产力概括为“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从多维度界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从技术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高科技,具有高技术的核心特征。新质生产力包括新素质劳动者、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劳动资料以及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等“三新”要素。从产业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依托新产业,具有高效能的过程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做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三篇文章。从发展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体现新理念,具有高质量的品质特征。新质生产力鲜明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当前,湖北正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多层次“破题”,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一是以“用”为导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

  二是以“三线并进”为重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按照“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共赢链”的理念,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推动产业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三是以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擦亮新质生产力鲜明底色。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塑造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良好生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五是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关键驱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绿色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徐丽华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提出“努力成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扛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云南力量。在绿色低碳硬约束下,发展绿色制造业是长江经济带探索高起点高标准的转型发展之路,更是以践行“长江大保护”的严格要求和新发展理念。

  绿色制造,塑造竞争新优势。云南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上游,绿色能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云南全力打造能源强省,推动“水火风光储”多能协同,长江经济带上游有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国重器”,能源产业跃居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水电装机规模、新能源发电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云南推动“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今年前三季度,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工业向绿色转型升级,“中国绿色铝谷”“世界光伏之都”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

  精准对接,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云南的绿色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精深加工不足、技术水平低等问题,需加强与下游各省(区、市)的精准对接,深挖绿色制造业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等领域,围绕产业转移的龙头带动,加强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交流,推动绿色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谋划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精深加工合作项目,不断推动绿色制造业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

  梯度转移,提升国内价值链。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利用“沪滇合作”机制、省际联席会议等平台,采取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等方式,拓展绿色制造业中心-外围-边缘的空间格局,制定区域对口帮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缩小区域差异,提高绿色制造业上下游耦合协调度。鼓励长三角地区主要从事研发、销售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上游主要转移和配置“工厂经济”,这种沿长江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生产的迂回和专业化加深,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促进绿色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努力降低本土企业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制度成本,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治理机制,消除区域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

  弹性管理是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新质生产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资源与环境中心主任 李晟之

  从青海长江源到上海崇明岛,建设管理好数以千计的湿地、森林、高原等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维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熊猫保护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160年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众多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伴随着大熊猫与人的活动重叠度日益加大的背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栖息地面积稳定扩大,得益于67个保护区良好的建设管理,也包括周边社区老百姓的努力和付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周边社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10年或更长的周期来看良好的案例并不多,可以归纳为“四规”,即规模、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规章规定(政策)。生态产品与其他的产品一样,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具有效益,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首先,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周边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种植、养殖甚至旅游等行业规模扩大后,面临的风险成倍增加;其次,自然保护地周边的生态产品,不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要,需求弹性大,市场价格波动巨大,这几乎也是难以避免的,往往面临规模扩大-价格下降-减小规模-价格上升-规模扩大的循环,使农民利益受损,一些强行上规模的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影响;第三,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调控的松紧度也反复变化,对规模大的经营者也形成很难规避的影响。

  为了破解“四规”的制约,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三江源、大熊猫和武夷山等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展弹性管理的试点,举措包括确定一定范围的缓冲带、自然教育体验带、外围保护带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协同管理以及允许核心保护区原住居民在不扩大现有规模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生活性活动等等。

  弹性管理或许是长江经济带广大区域,尤其是自然保护地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政策的顶层设计需要基层和社会的理解和配合,弹性管理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放权需要基层和社会的自主探索和总结调整能力提高。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弹性管理,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努力。

  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黎峰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条件下,大力开展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促进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国内资源的充分整合,将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推动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此外,国内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及产业梯度明显,是开展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试验田”。2008年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东部地区加速产业转型并积极将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大力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以安徽、重庆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生产及制造能力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由此也摸索出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注重夯实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承接转移;更加重视载体建设,构建产业转移对接平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培育良好开放的承接环境。

  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些潜在问题值得关注。例如,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能否实现跨区域自由流动;不同区域的制度规则是否一致等;在稳增长压力倍增的大环境下,发达地区是否有意愿开展产业梯度转移;欠发达地区是否具备较强的承接能力,特别是制造能力、配套水平、劳动者素质、市场需求和营商环境等方面;如何避免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产业同构和逐底竞争;如何建构一整套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关的体制机制等等。

  为此,应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部地区专注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中部地区专业化从事生产制造、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区域分工格局。对于转出地而言,应加强地方政府沟通和政策对接,推动园区共建;搭建各类信息平台,为转出企业提供好服务;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避免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对于承接地而言,应着力提升承接能力,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人力资本培育,提升劳动者素质;全产业链招商,增强配套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应在国务院领导下,加快改革,形成一套从顶层设计、政策统一制定到各地协调对接的产业跨区域转移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李志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上中下游生态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是我国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典型区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形成生态产品价值的评估、核算、管理、运营及政策支持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质量与经济增长双提升,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示范区。

  健全核算评估机制。构建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体系。推动建立反映全流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应用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潜力评估,增强森林、湿地、土壤碳汇系统碳汇、固碳能力,加强碳汇林建设等,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科学评估。

  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生态资源有效确权和流转。推动生态资源要素确权以及相关产权流转,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健全价值核算、产品交易、项目投资、资源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机制,形成生态资产确权、第三方核算、交易市场、转移登记与监管制度等完整的交易体系。进一步壮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生态变资本、变财富的市场交易新机制。

  提升生态产品开发机制。以科技提升生态修复能力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突破核算技术瓶颈、引领新型定价和数智化交易模式探索。推动与数字经济相融合。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及区域生态产品,选择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适宜特色产业等,采用生态补偿、生态银行、绿色金融等方式,通过确权、赋利,使生态产品的非市场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推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持续迭代升级。

  构建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与经济发达区域建立共同发展机制,长江上中游地区与长三角探索“以水换地”“生态换地”等生态飞地等运营模式,共同构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实现共同经营管理多方参与管理的生态产品综合开发经营模式,共享生态开发利用成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长江经济带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员 谢忠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在流域经济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决定了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同时还面临绿色发展合力不足、省际利益诉求差异明显、流域管理碎片化严重、协调机制不健全、上游生态服务未得到合理补偿等问题,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此,建设长江经济带两个“共同体”要树立从“以我为主”到“共济互助”的责任共担意识,推动各方共同投入资源和力量,共同制定和执行流域治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搭建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的省际共商机制,各省共同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和方向,形成统一的目标和策略,实现信息、技术和资源共享,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从“独善其身”到“统筹治理”的生态共治理念,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透明的决策机制,促进生态治理工作高效协同,持续推动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要构建从“孤军奋战”到“群策群力”的全域共建策略,加强区域间协调,确保各个区域都能够享有均衡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机遇,同步推进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避免局部地区的失衡;要贯彻从“置身事外”到“共创辉煌”的发展共享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与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长远发展,让所有相关利益方都能从生态保护中获益,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重庆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成效及对策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彭劲松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高度关注、寄予厚望,指示要“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美丽重庆和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率先在全国建立三级“双总河长”架构,率先启动林长制试点、探索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聚焦关键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确保水环境安全。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水质优良比例为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74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迭代升级美丽重庆工作体系,出台《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绘制美丽重庆建设“路线图”和“施工图”。加强流域生态环境联保联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7个渝入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下一步,重庆要持续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肩负起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要使命,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一是持续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许可和执法全链条闭环治理机制,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构建多跨协同、系统集成的数字化生态治理格局。二是全面提升全域大美山水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山系、水系、绿系保护与利用,一体推进美丽都市、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城市颜值气质。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链,推动智算、超算等绿色算力设施和新型储能设施建设,推动疆电入渝,提升能源消纳和调控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完善“碳惠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感恩奋进这一年
  • - 【专题】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