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鹰潭市余江区坚持系统治理,突出“三建”“四关”“五力”,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余江区先后帮教220名“问题”青少年,全区校园警情同比下降60%,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下降。
强化“三建” 全方位夯实基础
建实阵地。加强青少年帮教服务专用场所建设,投资100余万元在鹰潭市公安局余江分局建立了区级“明灯工作室”1个,各乡镇(街道)依托派出所挂牌成立了13个“明灯工作站”,并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在全区26所初高中、职业中专设立了“明灯工作点”。由鹰潭市公安局余江分局牵头统筹资金,标准化打造,形成了“工作室、工作站、工作点”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帮教阵地,实行层级管理,实现全区覆盖。
建优队伍。组建了一支由政法、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人员联合组成的专业化帮教队伍,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入驻明灯工作室,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下派到各工作站点,充分吸收志愿服务团体、专业机构等多种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教工作格局。通过集中培训、外派学习、实战攻坚等形式,提高专业化帮教队伍工作能力、业务水平。
建强机制。出台了《余江区明灯工作室建设方案》《余江区明灯工作室工作机制》等制度文件,对帮教工作中联动、运行、转介、评估等方面进行界定,明确了工作室和工作站点的经费保障、人员保障,出台了奖惩机制,推动各项帮教措施有效落实。
严把“四关” 全周期闭环管理
把好预防关。针对青少年犯罪重点群体,从家庭、学校、社会多层面发力,成立“护燕”家庭教育指导站,切实推动青少年监护人担负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依托“法治副校长”,推动法治宣传进校园,开展精准化法治教育,对失学青少年进行一对一跟踪帮教,帮助其重新入学;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对全区6000余名密切接触青少年从业人员进行违法犯罪记录查询,持续跟踪后续处理情况,预防其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把好摸排关。围绕有不良行为、社会闲散、流浪乞讨、有犯罪前科等重点“问题”青少年,常态化逐学校、逐村(社区)进行排查,摸清底数,目前共摸排“问题”青少年220人;按照“知晓个人信息、知晓家庭情况、知晓现实表现、知晓交友状况、掌握近期动态”的要求,建立帮教档案,并按照“容易、较难、困难、特难”四个标准进行评估。
把好帮教关。按照“一人一策”要求,制定帮教工作方案,采取“1+3+N”立体帮教模式,“1”指由明灯工作室(站)牵头,“3”指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开展帮教工作,“N”指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全区67名有犯罪前科的“问题”青少年,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教,挂牌攻坚。对已成功转化的32名青少年,多途径帮助其就业,从根本上确保不反弹、不反复。
把好巩固关。对成功转化重点人员,定期回访,密切关注其回归学校、回归社会后的动态,主动提供心理干预、困难帮扶、学习辅导、就业培训等帮助,有针对性开展跟踪帮教,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果。
巧用“五力” 全维度精准突破
用好亲情牵力。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在对“问题”青少年帮扶过程中,引导父母更多关注子女的成长,重塑家庭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让帮扶对象对家庭有更多归属感和依恋感,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适时邀请帮扶对象最在意的亲属共同参与帮教,监督告诫家长发挥自身榜样作用,以身作则,避免青少年逆反心理,用正面行为影响孩子。
用活关爱磁力。帮教过程中,民警、帮教人员视帮扶对象为亲人,促膝谈心,平等交流,真情互动,积极从思想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入手,不断鼓励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打消顾虑、重塑信心。
用足法律威力。多途径、多渠道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帮教对象知法守法,增强底线意识,提高管控能力。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高质高效办好每一起涉青少年犯罪案件,并选取相关案例拍摄警示教育片,通过以案释法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震慑力。
用透文化驱力。综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思政素质,发挥红色文化的认知优化、信念固化、行为活化等独特育人功能。明灯工作室先后组织帮教对象参观韬奋小镇、血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观看红色影视、唱红色歌曲、听革命故事,培育爱国情怀。
用准示范接力。对思想转变快,帮教效果好的对象,注重发挥其领头示范作用,发展进入帮教队伍,用身边人、身边事促使其他对象早日转变。(晏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