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作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新的文化样态,网络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蕴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并与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相伴相生、相互影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发展壮大主流价值观、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亟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
坚持主流价值的一元性
在多元价值取向中锚定一元价值导向。对网络文化的引导,首先是价值观上的引导。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价值取向上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在网络文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硝烟而又众声喧哗的舆论战场,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没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就可能滋生乱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及时调节引导,更好凝聚社会共识,绘就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同心圆,十分必要。
以一元价值导向促进灰色地带价值观转化。当前的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主流舆论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及错误论调,要敢于对其亮剑,压缩其生存空间;灰色地带则需要努力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灰色是一种暗色,又是一种杂色,包含着许多思想舆论的萌芽,具有向多种方向发展的可能,其中有一些偏向于正面的言论,虽然并不明确,但完全可以向着正面的方向加以引导。通过持续完善建设主流话语体系,积极在网络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网民的共鸣、共振、共情,能够有效地对灰色地带产生影响,使更多的人及其言论向红色转化。
坚持主流舆论的导向性
思想上提高站位。当前,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多样,主体结构趋于复杂,各类信息泥沙俱下,理性公共讨论的空间尚较欠缺,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守好网络舆论阵地正面临新的挑战。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我们要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流声音成为“顶流”声音,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内容上有的放矢。主流舆论引导是具有鲜明观点的引导。在面对舆论热点时,这种引导不是大而化之,而是一针见血;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深度剖析。网络空间信源结构复杂,同一事件的诸多信息未必都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有的甚至完全对立,让人真假莫辨、陡增疑惑,可能引发信息焦虑、损害社会信任。基于客观事实,主流媒体及时发声、一锤定音,显得十分必要。例如,人民网观点频道“三评”系列文章,多年来紧扣社会热点话题,用平实活泼的语言引导舆论,既正视问题所在,又分析存在原因,更给出明确答案,体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方式上贴近读者。主流舆论的引导最终要落实在传播效率上,不仅需要优质的内容,还要有契合读者需求的方式。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对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可通过设置“热点话题”“热点榜单”“权威观点”等推送,提升受众的接触度、参与度和认可度;对于公众关注的社会现象,则需要开展充分的互动,真正与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在理性的讨论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性
坚持主流文化的方向性。方向性的引导是根本的引导,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互联网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要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发展。
坚持主流文化的凝聚性。强大的凝聚性是主流文化的内在品格。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文化的凝聚功能正面临着各类思潮的弥散性冲击,它不只表现在非线性的传播方式上,更体现在网络语言、承载内容等诸多要素上。就其内容而言,可概括为民粹主义、外来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民粹主义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外来文化具有繁杂性,特别是敌对势力以渗透颠覆我国政权为目的,在网上传播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对主流文化凝聚力的损害不可小觑。为此,我们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文化传播综合治理体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共情传播,打造网络空间情感认同共同体,引导网民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主流文化的创新性。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各类组织和平台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取用户、扩大影响,试图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大力创新、鼓励创新。要在创新目标上加强引导,促使网络文化工作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生产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将网络文化人才纳入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将网络文化产品纳入重要奖项评选等举措,激发各方面参与网络文化生产创造的积极性,推出网络用户喜闻乐见的优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