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部署。系统思维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前提,进而具体把握事物的系统存在、系统联系与系统规律,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三大基本特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要素、产业、战略支撑和环境的相互协同,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首先,新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资源。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新型劳动工具是新型劳动资料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通用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示器”;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其次,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形态主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次,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由多种新技术融合而成的先进生产力,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以及量子计算等技术。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迭代能够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开辟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最后,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制度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思维优化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协同,畅通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
要重视要素结构的系统性。首先,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数据作为新型劳动对象,对生产力的作用愈发凸显,要不断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级分类确权授权,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构建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数据跨境流动、市场准入、数字人民币、反垄断、数据隐私保护等体制机制。其次,在新型劳动工具方面。加大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力度。最后,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头雁效应”,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合理布局超算中心、云平台等算力基础设施,构建区域协同、功能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要重视产业结构的系统性。经新技术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基点。首先,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头部企业布局“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核心业务,引领行业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其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打造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信息、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元宇宙等前沿科技领域。最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借助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要重视战略支撑的系统性。教育、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撑。首先,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聚焦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统筹优化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领域等多方向、多环节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整体上提升高素质人才供给的质量和能力。进一步打破城乡、区域、行业间人才流动的壁垒,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其次,要筑牢教育这个基础底座。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及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涵盖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目标的升级、课程内容的迭代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最后,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尤其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基础研究的突破。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要重视发展环境的开放性。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科技合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努力实现科技合作“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走出去”方面,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国际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更加包容地融入世界重要国际组织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重大国际研发任务为载体,鼓励有实力的研发机构、企业院校、咨询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对接国际前沿科研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体系,联合攻关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引进来”方面,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研领域,支持拥有高水平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重点布局的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科技创新集聚的外溢效应,提升本土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卢福财 邹剑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据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政策研究”(23&ZD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