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4版
发挥融媒体中心在高职院校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www.jxnews.com.cn    2024-11-18 04:51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媒体是舆论引导的载体,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顺应技术变革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建好、管好、用好融媒体平台,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同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自然也承担着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相比其他校园媒体,融媒体中心集多种媒体平台于一体,不仅能够将各种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信息的多渠道、多角度传播,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快速、全面。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积极打造融媒体中心,构建校园融媒体矩阵,打造多元化融媒体产品,利用前沿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赋能。但也要看到,媒介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对本地红色文化挖掘不够,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要立足全媒体时代,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紧盯当前存在的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在高职院校红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凝聚传播合力,提升红色文化宣传实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打造校媒传播矩阵,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高校融媒体中心拥有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抖音、微博、B站、视频号等平台,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受众群体,应充分发挥融媒体矩阵的传播效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不同传播平台和传播路径上的联通互动,不断提升传播作品的覆盖面和到达率。比如,传统媒体公信力高,适合内容深耕,可以推出专家访谈、学者解读等栏目,深入剖析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短视频可以带来沉浸式体验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身边的人物、物品背后的故事,并制成VLOG,以同龄人的身份、同龄人的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在真实的故事讲述中感悟历史、寻找共鸣、汲取力量。同时,还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与交流,综合运用算法推荐、交叉链接等传播机制,形成全网声势、扩大影响力。

  创新传播模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渗透力。红色文化的传播只有抵达受众才是有效传播,才能发挥其教育人、感染人、滋润人的功能、价值。“Z世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度、接受度较高,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同时,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又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要以多元化的作品供给,对接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圈层传播壁垒,实现多样化受众的精准触达,提升传播实效。一方面,要坚持内容创新。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能变。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依托多层次网络载体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讲好红色故事。此外,还可以围绕特定宣传主题、重要时间节点,设置议题、开展策划,形成传播叠加效应,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比如,在重大活动、纪念日,推送相关红色英烈事迹。另一方面,要坚持表达创新。红色文化蕴藏着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呈现。尤其要摒弃生搬硬套、渲染过度等的传播方式,要善用网言网语,用学生听得懂、能接受的话语体系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入脑入心。要强化科技赋能,比如,充分运用VR/AR、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将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红色故事等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虚拟再现,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从“宣讲式”到“情景式”“沉浸式”的转变。同时,还要搭建好跨越时空、资源共享的网上交流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将红色文化传播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红色文化传播支撑力。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服务能力,以融媒体建设促进红色文化育人,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加强人才引育。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等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邀请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具有榜样示范力量的专家、学者、教师以及各行业一线优秀人员等加入红色文化育人队伍,优化和完善红色文化育人的师资结构。此外,要注重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以及媒介素养的学生骨干,引导他们协同做好网络红色育人工作。二是强化实践锻炼。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媒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训练场”作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策划、作品创作、审核发布、数据分析等操作,让学生掌握传媒业态发展的最新情况,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设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作者分别系赣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 郑芝丹,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副教授 曾卫平。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红色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HSWH24083)的研究成果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感恩奋进这一年
  • - 【专题】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