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2版
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www.jxnews.com.cn    2024-11-25 04:29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郑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要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在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转型、优化产品流通信息化手段、促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转型。一是加大智慧农业系统应用。加强智能装备购置补贴、数字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推动各类涉农数据汇聚共享、统一赋码,实现“一数多源、一源多用”。立足各地农户现状,组织重点技术攻关,探索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打造丰富、多样、多元的智慧解决方案,降低农户应用成本。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集成应用,抓好试点示范,大力推进种植业数字化、畜禽养殖数字化、渔业数字化等。二是强化产业链条数字发展。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育链、融合延链、品牌强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构建重要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系统,开展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等农业生产服务活动。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文化旅游带动线上人气、以电商直播促进线上销售,打通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三是加强乡村数字人才培育。重视乡土人才挖掘,寻找“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乡土牌”。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持续开展乡村治理骨干、乡村文旅人才、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巾帼电商人才培训。完善数字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定向委培等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

  优化产品流通信息化手段。一是夯实数字基座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间数字鸿沟。提高宽带、移动互联网等工程覆盖率,优先布局数据中心、5G站、云计算等现代数字设施,促进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推进农村公路、农村水利、农田建设、农村电网、农产品追溯数字化。二是畅通乡村物流体系。建立统一智慧交易平台,推动产品关键环节的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传互收、设施共用共享,构建城乡双向、高效、便捷的流通渠道。强化农产品网络流通规划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探索建立“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县域集采集配模式。加强农村物流资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鼓励邮政、供销、快递、商贸流通等主体市场化合作,完善流通体制。三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加大农村电商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鼓励电商带头人走进乡间,进行村播、店播、厂播,不断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充分发掘农村“土特产”资源,培育具有特色的农村电商特色品牌。创建农村特色网站,深化电子商务进村示范工作,打造直播基地,增强多项服务能力。支持平台下沉农村,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渠道,持续推动“数商兴农”。

  促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一是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新空间。立足乡村文化发展实际,坚持乡村文化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保持乡村特色,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搭建数字文化供给体系平台。推动乡村文化与AR、VR、MR等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古戏院、生态园等传播中心,全面系统展现村史村志、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等。二是丰富乡村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快完善乡村数字文化、电商产业链条。推动乡土情怀文化消费,确立乡土文化主题,开发文化体验项目,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本土品牌,讲好新时代数字乡村故事。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发挥数字技术链接作用,重塑乡村善治场域,建设多主体协同数字平台。依托数字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链接,消解数据壁垒与信息鸿沟。搭建智治网络体系,强化统一部署,统筹协调“三农”工作,着力推进数字信息共享,联通域内村级数字平台,实时掌握乡村治理动态。动员村民通过村务云等“云空间”参与治理活动,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二是推进乡村精准治理。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机制,统筹各类资源,激活生产要素,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事务处理数字化、乡村治理智能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乡村智治机制。三是塑造新型村治形态。依托数字技术,增加乡村治理的透明度、简易度、参与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通过微信群、村务平台等组织广大村民参与乡村发展事务讨论,推动线上与线下议事相结合。实施“互联网+法律服务”,强化法治知识宣传,提供优质咨询服务,帮助村民提升法治素养。推广“互联网+党建”,实现党建“上云”、党务“上线”、党员“上网”。利用先进技术,整合乡贤信息,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德治水平。

  (作者系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感恩奋进这一年
  • - 【专题】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