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天清 傅晓波 陈琛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11月19日至23日,“闽山闽水物华新·省级党报总编辑福建行”采访活动期间,本报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福州、南平、泉州等地,切身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八闽大地的生动实践。
福州三坊七巷。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从传统中来,到传承中去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漫步福州三坊七巷街区,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砖瓦木石之中,见证着岁月流变,流淌着城市记忆,寄托着浓浓乡愁。这里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还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因受到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三坊七巷的部分建筑曾面临拆除,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得以免遭破坏,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到目前,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投入约50亿元,修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同时,福州市出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对文化遗产不仅精心呵护“保下来”,而且通过融合创新“活起来”。三坊七巷依托古厝资源,先后引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馆,并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油纸伞、肉燕等非遗项目入驻,常态化举办非遗展演。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国潮快闪店、沉浸式戏剧等文旅新业态不断“上新”。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传统文化展示中心、交流平台、文创产业基地,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福建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这里,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交汇,宗教文化多元共生。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近年来,福建省守护根脉,赓续文脉,活化血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考察,他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为福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入夜的泉州晋江五店市,红砖红瓦间,人头攒动。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改造思路,泉州回收数万件烟炙砖、清水砖等旧砖旧瓦旧构件,提炼骑楼窗楣、檐口、柱式等特色,对街区进行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式”修复,保留了从古至今的空间特色、建筑元素和环境要素。2021年,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风景秀丽的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镇,朱熹在这里从学、著述、授徒,时间长达五十载。至今,镇内完整保留着30多处理学文化遗迹。近年来,通过搭建非遗数字平台,南平市梳理汇总103项朱子文化相关非遗项目;推出“书香南平”建设六大工程19项举措,梳理书院遗存27所,修复修缮15所;颁布实施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制定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设立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学研修基地”,建设朱子“福”文化数字IP馆、朱子文创乡村振兴馆……朱子文化在用起来、新起来、活起来中融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第一站就来到武夷山。碧水丹山间,他寄望殷殷:“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公认的“世界生物之窗”。
最好的生态,要用最严的措施来呵护。近年来,武夷山全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与空间优化技术”项目,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巩固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等改革成果,为在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旅游区域建立国家公园提供了“武夷山经验”。
目前,武夷山森林植被原真性、整体性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园内文化遗产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武夷山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之路,以茶文化、茶科技为两翼,创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写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大文章。相继打造中华茶博园等文旅项目,茶旅馆、茶庄园、茶主题公园等遍地开花,茶文旅融合已成为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在武夷山八马智能化生态产业园,八马茶业品牌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刚刚投用的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代表了茶叶加工的硬核实力。该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作业,减少人工约40%,同时最高可实现日产精制原料3.6吨,日产包装1.2万盒。自动化技术、信息系统、智能AI等应用,让这条生产线在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化工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2023年底,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市举行,“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同时,随着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开行,以及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活动陆续开展,以武夷山为代表的福建茶产业,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正在谱写“万里茶道”的新篇章。
“晋江经验”,不止于晋江
曾经的晋江,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靠着“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晋江崛起了安踏、九牧王、特步、盼盼、舒华等一个又一个明星企业。
在安踏企业发展史陈列馆,一双30年前的旧款运动鞋被摆放在第一个展台之上,这是安踏1991年创立后生产的第82款产品,鞋号“982”。这双鞋热销4年,成为安踏品牌发展的象征,承载着安踏“永不止步”的企业精神。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从“一把钉锤、一张桌子”,到现代化流水线。多年来,晋江民营企业家一步一个脚印,将他们热爱的故土打造成“全球鞋业制造中心”“世界茄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晋江经验”成为唯一被写入这份重要文件的地方性经验。
今天的“晋江经验”不仅走向全国,更已布局全球。通过赴境外收购国际品牌,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晋江企业不断推动本土品牌国际化。目前,晋江已有90家企业在2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购国际品牌超40个。更多企业以自主品牌出海布局全球市场,东南亚、南美、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最新数据显示,在“晋江经验”带动下,福建民营经济综合实力20多年来不断实现跃升,贡献了全省近70%的地区生产总值、70.6%的税收、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4%的企业数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和社会财富的活水源泉。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晋江经验”正以鲜明的精神内核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引领着福建乃至全国各地民营企业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