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齐聚千年瓷都,共话红色光影。11月21日,景德镇迎来了一场关于红色影视题材创作的讨论——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及江西、广西、陕西、湖北、贵州五省(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映山红文艺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共同把脉革命历史题材在影视作品中的时代表达。
动人的光影
百年奋斗波澜壮阔,伟大飞跃史诗恢宏。论坛上,当大家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赣桂陕鄂黔五省(区),进行红色影视创作的梳理和总结时,我们不难发现,五省(区)作为红色资源大省,为中国当代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一代代文艺家汲取精神营养,挖掘丰富素材,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其中也包括众多优秀红色影视作品。
注重思想深度、情感厚度与时代热度,众多红色影像建构起革命历史叙事的新高度。它们新颖的叙事视角、立体饱满的人物、青春态的表达,以及或纪实或诗意化的影像风格,都激发起当下年轻观众的跨时空情感共鸣,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
《大道薪火》《信仰者》《海棠依旧》《伟大的转折》《古田军号》《血战松毛岭》《血战湘江》《邓小平小道》等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不断开掘这一创作富矿,从历史深处钩沉、探寻新的历史发现与历史细节。《啊摇篮》《海棠依旧》等用青春化的表达,对伟人对英模人生情感进行了亲切触摸,拉近了革命史上伟人、英模和当下年轻人的距离。《极度危机》《风声》以及较近拍摄的《绝密使命》《刀尖》《堡垒》等都有不同类型的尝试。
“革命史与时代命题跨时空回响,叩击大众心灵。”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戴清表示,近年来影视剧创作在题材内容上有着重要的拓展,如今年有多部作品表现金融领域的故事,大热的《追风者》既表现上海金融股市的风云、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改革,也通过年轻人魏若来的成长表现了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的金融“围剿”、拓展钨砂贸易、开展苏区经济建设等充满新意的内容。《大道薪火》和《破晓东方》也都涉及了金融题材,显示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创新的前瞻性。
“‘谍战’+‘金融’显示了红色题材影视创作的新趋势,为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广州大学副教授周文萍对《追风者》等影视剧以多元化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的独特创意也进行了剖析。
红色影视,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江西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影片在历史与艺术、真实与虚构间举重若轻,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突出个体叙事,塑造出情感充沛、血肉丰满的英雄群像。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江腊生看来,“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之所以能够收获一致好评,在于它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民族历史最深处的凝望,实现历史精神开掘与当代价值追求的同频共振”。
“《志愿军》系列在创作思想上极具独创性。《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全景式的创作方式,再现了这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发生直至松骨峰战役的几乎全过程,也引发了人们重新探讨‘宏大叙事’在当下的媒介语境中过不过时的问题。”“但到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时候,该片将宏大叙事彻底背景化,将细腻的笔触聚焦于个体的战斗故事中,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冶以“再现集体记忆的融合叙事”点评《志愿军》三部曲前两部的创作转变。
“这些作品以新的时代视角和历史认知,借鉴党史研究新成果,开掘题材领域,创新文艺审美范式,在历史语境下从英雄群像塑造、民族精神集体记忆建构、重大主题的诗意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打开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路径,实现了史学探索与美学品格的新突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不断推陈出新表示了肯定,他认为,红色影视剧创作生产质量与市场口碑持续提升,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
奋进的旋律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承载着先辈们的初心使命,传承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彰显着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最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此次论坛,聚焦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既总结经验,也探讨局限与挑战,更着眼于未来创作生产。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当代价值是什么?”“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如何突围?”“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领袖形象如何塑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拼盘’美学叙事模式是什么?”
…………
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像雨珠跳落湖面激起涟漪,引发洞察与思考。
“江西、广西、陕西、湖北、贵州五省(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在政府部门、制播机构与创作者的协同努力下,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理想史诗,打造红色英雄谱系,成为这一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认真总结其成就和经验,对于今后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李跃森表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时代精神为指引,发掘历史对当今的借鉴意义,深刻揭示历史的逻辑与时代的潮流,使历史与当下互为观照,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逐渐成为电影市场主力,其中不乏现象级的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作品成为热门话题。新主流电影“拼盘式”的创作手法作为一种热点现象受到学界的关注,则是市场、观众、文化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张经武对电影的“拼盘”美学作了分析。“‘拼盘’电影往往需要基于某种共同或者共通的情感因素,将不同片段的故事编织成一个有整体感的短片共同体,争取让每一个短片能够唤起观众的共情。”“可以预见,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影形成深刻影响的当下与未来,在电影制作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下,注重速度和效率的‘拼盘’电影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
“红色影视是湖南影视的一个重要品牌。”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岳凯华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不消逝的电波》播映至今,湖南先后推出展现革命历史人物和英烈事迹的电影30余部,近几年,以革命战争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不断涌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如何扣人心弦、深入人心,怎样才能既赢得口碑又赢得票房?他以电视剧《问苍茫》为例,解析了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
这既是一次学术交流,又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论坛上,上海大学亚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陈犀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柱林、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彭涛等分别就红色影视创作作了探讨。
“近几年借助于建党百年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革命历史题材等主旋律,也成为网络电影创作的新风向。在当今新媒体形势下,我们的红色网络电影要线上线下共同升温。”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彭流萤以《国产战争历史电影网络化创作的创新研究》为题,作了红色影视网络创作的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如何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真实性是抗日题材的灵魂。”“创作者对历史的感受越深刻、越细节,作品就越有说服力和生命力,也越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所言,文艺创作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地往前走,“我们要在行走中找到正确的历史观,在原有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再往高处登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