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3版
掬水月在手
www.jxnews.com.cn    2024-11-29 04:18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和“女先生”。叶先生致力于传承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她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古典诗词的世界,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本期我们选取了几本著作来追思叶先生。

  百年春秋 只为一事

  □ 盛新虹

  《叶嘉莹传》

  熊烨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叶嘉莹曾写过一支散曲:“说什么逍遥快乐神仙界,有几个能逃出贪嗔痴爱人生债。”那时,她还不到二十岁,却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有着惊人的认识和思考。而今,这位诗词的女儿,一代传奇人物,以百岁高龄,“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了。

  《叶嘉莹传》一书由叶嘉莹不同时期的学生合作撰写编著而成。该书以叶嘉莹生平足迹为经,引用大量诗词和其他资料为纬,有机地构织起叶嘉莹的一生。从家世、学诗、作诗到育人等方面,生动而感人地刻画了一位茕茕奔波、殷殷教化,虽九死而不悔的女先生风貌。

  “我与纳兰同里籍,更同卧子共生辰。”纳兰即纳兰性德,卧子即明末词人陈子龙。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四合院长大,庭院深深,紫燕低飞,那洁无纤尘的磨砖影壁,窗前的秋竹,花梢的粉蝶,墙角的吟蛩,屋脊上的一抹夕阳,碧空中半轮初升的月影……这宁静和美丽的一切,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境的画面,女词家的意境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伴随她一起长大的还有线装书,以及喜欢吟诵的伯父、父母。“青灯映壁人无寐,坐对参差满架书。”这是她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古诗词孕育了诗心,融入了她生命的成长,构筑起一个包括语言符号和思想感情在内的精神世界。

  在辅仁大学就读的时期,是叶嘉莹充满患难的人生中最可铭记的时光,因为这里有诸多良师。影响她一生的顾随,常把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并提,“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就是顾随的“担荷苦难”精神。在遇到这位文学和人生导师之后,叶嘉莹心灵上得到了很大启发与激励,不仅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品格、修养、人生上又提升了一个境界。正因如此,叶嘉莹也毕生致力于教学事业,成为一名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倡导者。她曾开玩笑说自己好为人师。的确,“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把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这句诗最能说明叶嘉莹曾经遭受过的深悲巨痛。历经忧苦患难,心境悲观孤绝时,只有那些写到极处的诗词,才能使她布满创伤的心灵得到共鸣和满足。她说:“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这是她最真实的人生自白。回头来看当年的“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其实接近于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换句话说,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与中华文化中体证到了一种精微高远的境界。

  她一直心存以诗词报国的热忱愿望,“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晚年的她,骥老犹存万里心,以让更多人读诗、懂诗为己任,开始了在南开大学的教学事业,乃至世界各地奔波讲学。白昼谈诗,暗夜讲词,畅所欲言地给学生们讲述她所热爱的古典诗词。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初听这句偈语的时候,她只有19岁,等到写出“花开莲现落莲成”的诗句时,她已经70岁了。花开花落之间,回想往事,有多少波澜曲折,都如同莲实成熟一样,要将所有外在的繁华艳丽都抛撇了以后,才修成正果。叶嘉莹大学毕业时曾写过“对酒已拼沉醉,看花直到飘零。便欲乘舟飘大海,肯为浮名误此生”之句,可见,在她的内心,潜藏着一种极为坚韧的持守力量,不肯因为世俗的名利误此一生。

  叶嘉莹大半生四海弘文,一灯传道,内心如莲清明,直至90岁高龄,仍在孜孜不倦地讲学,践行其教书育人的信念。她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只为“高枝珍重护芳菲”,种蕙滋兰,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红蕖留梦 莲心永存

  □ 徐静

  《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

  叶嘉莹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浩渺书海中,《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恰似一把精巧钥匙,悄然开启了被岁月尘封的诗词艺术宝库,以温婉之力,引领着我们一步步悠然步入古典之境,于平仄韵律间,触摸历史脉络,感受诗人心魂。

  此书自《诗经》那质朴率真的古老歌谣启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仿若一道光,瞬间照亮千年前质朴的情思,原汁原味地展现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本真质地,让我们得以聆听先民心底最纯粹的声音,寻得华夏诗歌的源头活水。

  继而步入唐诗的辉煌华章,那是一个才情喷薄、气象万千的时代。李白宛如耀眼星辰,豪情万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跟随叶先生的解析,我们仿若化身李白身旁的仗剑少年,伴他纵横山川、笑傲江湖,感受那蓬勃的盛世意象与不羁灵魂;再看杜甫,恰似一位沉郁的时代记录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随着书页翻动,我们似与他并肩于乱世街巷,目睹民生疾苦,亲身体悟家国倾颓、沧桑巨变在诗行间的沉淀,感知一介儒者心怀天下的悲悯与担当。

  宋词的细腻婉转,同样在书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为例,先生解读之功尽显,从“菡萏”这一典雅用词,到残香、败叶勾勒的衰败之景切入,深挖背后“众芳芜秽”的生命悲叹,巧妙地将抽象、幽微的生命无常之感,借具象画面与细腻笔触直击人心,把词中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妙处展露无遗,令人拍案叫绝。

  先生对诗词的阐释,绝非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其解读融贯中西理论,恰似桥梁,连通古今中外诗学智慧。她学养深厚,却能打破学术“高墙”,将艰涩理论化为通俗易懂之言。从逐字逐句剖析含义、音韵,到意境营造的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引领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登堂入室,领略诗词的内在乾坤。

  更难能可贵的,是贯穿全书的传承情怀。先生一生曲折坎坷,然诗词于她,是渡越苦难之舟,亦是馈赠他人的良方。她以自身为火种,燃起传承古典文化的熊熊烈火,字里行间满溢对诗词瑰宝的珍视与热爱。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下,此书恰似一泓清泉、一方净土,激励着我们珍视诗词这笔珍贵财富,于古韵中寻得内心宁静,拥抱诗意生活,重拾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优雅从容。

  一言以蔽之,这不仅是一部普通的诗词鉴赏集,更是续接文化脉络的恳切指引,满含先生对古典诗词传承的殷切期许。它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体悟,在每一次翻动书页间,与先生共赴诗词之约,让心灵在古典之境中不断润泽、升华。

  然而,生命无常,叶嘉莹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这句诗恰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她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以诗词为光,绽放灼灼华彩,用百年岁月谱写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坚守,筑起文化传承的丰碑。

  先生在词中写道:“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所以先生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先生就是一朵盛世莲花,她的才情和人格魅力会永远绽放清香,激励后人。

  如今,每次翻开先生的书,都似与先生重逢于诗韵之中,往昔讲堂上的娓娓之音仿若在耳畔回响,那是她赠予后世、永不落幕的文化厚礼,我们唯有铭记、传承,方不负先生倾其一生的耕耘与守望。

  词境探微 韵映华章

  □ 全筌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

  王国维 叶嘉莹 著

  万卷出版公司

  《人间词话》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一部词论著作,被誉为词论界的圭臬。这部作品是新旧时代之交、中西学术之交的一部特殊的理论著作,其中蕴含了哲学、文学、美学等理论概念。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以《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起笔,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学,将古典美学理念融入现代语境,引领读者走进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殿堂。

  叶嘉莹对王国维的观点作了深刻的解读。王国维立论的基点,是他提出的“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开篇第一则即开门见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如何展开境界?他认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讲的是铺排内容的方法、手段,也是创作的流派。前者偏于虚构,但须合乎自然;后者重在写实,但须有所选择。王国维强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是作者情感思想与作品内涵的关联。有我之境中,诗人情感投射于景物,使景物带有诗人色彩;无我之境中,诗人超越自我,与景物融为一体。《人间词话》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大境指有气象的作品,小境也有其独特魅力。

  最是“真”字能动人。就阅世深浅与不失赤子之心来看,叶嘉莹提出了“任真”的见解。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叶嘉莹认为,陶渊明在任真中,仍然有着他自己的某种反省与节制的操守,李后主之任真则是全无所谓反省与节制的任纵。陶渊明与李后主之所以为“真”的内容虽然不同,然而他们之不假矫饰、不计毁誉的任真态度,基本上有着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任真”视角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李后主的“赤子之心”。

  在欣赏和衡量作品时,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准,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静安先生认为是雾里看花,故为“隔”;“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便是“不隔”。叶嘉莹从词的“真切”来阐释,深入浅出,令我获益匪浅。她指出:“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作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就是“隔”。这个见解不仅加深了我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也为我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叶嘉莹对“词话”三种境界的辨析。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叶嘉莹在点评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特美”的见解。她说:“王国维,则是对于歌咏之词中所无意流露的要渺深微引人生言外之想的意蕴,极有体会的一位词学家,他对于北宋晏、欧诸家之伤春怨别的小词所作出的‘成大事业大学问之三种境界’及‘忧生’与‘忧世’之说,都显示出了他对此种特美的一种深切的体会。”

  叶嘉莹在讲评《人间词话》时,结合自己的学术经验和人生阅历,将其中的精髓和要义传授给读者。在代序中,叶嘉莹指出诗词欣赏的第一要义是:联想——“我们只是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彼此间一种相互的触发而已。”由联想而形成的一种微妙的感应,真切而深刻,且各有差异。于王国维而言,他喜欢唐五代北宋初年的小令,谓之“生香真色”,但是不喜欢南宋的词。

  叶嘉莹对于王国维词论的局限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她把词分为以花间派和北宋初期为代表的歌辞之词,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诗化之词和以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为代表的赋化之词。对于王国维尊北宋抑南宋,叶嘉莹分析,“王氏对于歌咏之词的特美虽然深有体会,可是对于赋化之词的特美则全然不能欣赏,那就是因为王氏对于长调慢词不得不以赋化之笔法来完成其美感特质的一点未能有所认知之故”。为了深化这一认知,在该书的后面,叶嘉莹还品读了王国维词,这让我们读者对王国维推崇歌咏之词有了更直观和深切的了解。

  不读《人间词话》,难识境界之美。而读不懂《人间词话》,大概未看叶嘉莹。“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叶嘉莹是公认的王国维学问后继者。《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无疑为人们开启了一扇门,让读者徜徉于人间至美诗词之间,感受才子骚人的豪情与哀愁,悟得至真至纯之境界。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感恩奋进这一年
  • - 【专题】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