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新虹
《叶嘉莹传》
熊烨 编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叶嘉莹曾写过一支散曲:“说什么逍遥快乐神仙界,有几个能逃出贪嗔痴爱人生债。”那时,她还不到二十岁,却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有着惊人的认识和思考。而今,这位诗词的女儿,一代传奇人物,以百岁高龄,“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了。
《叶嘉莹传》一书由叶嘉莹不同时期的学生合作撰写编著而成。该书以叶嘉莹生平足迹为经,引用大量诗词和其他资料为纬,有机地构织起叶嘉莹的一生。从家世、学诗、作诗到育人等方面,生动而感人地刻画了一位茕茕奔波、殷殷教化,虽九死而不悔的女先生风貌。
“我与纳兰同里籍,更同卧子共生辰。”纳兰即纳兰性德,卧子即明末词人陈子龙。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四合院长大,庭院深深,紫燕低飞,那洁无纤尘的磨砖影壁,窗前的秋竹,花梢的粉蝶,墙角的吟蛩,屋脊上的一抹夕阳,碧空中半轮初升的月影……这宁静和美丽的一切,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境的画面,女词家的意境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伴随她一起长大的还有线装书,以及喜欢吟诵的伯父、父母。“青灯映壁人无寐,坐对参差满架书。”这是她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古诗词孕育了诗心,融入了她生命的成长,构筑起一个包括语言符号和思想感情在内的精神世界。
在辅仁大学就读的时期,是叶嘉莹充满患难的人生中最可铭记的时光,因为这里有诸多良师。影响她一生的顾随,常把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并提,“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就是顾随的“担荷苦难”精神。在遇到这位文学和人生导师之后,叶嘉莹心灵上得到了很大启发与激励,不仅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品格、修养、人生上又提升了一个境界。正因如此,叶嘉莹也毕生致力于教学事业,成为一名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倡导者。她曾开玩笑说自己好为人师。的确,“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她把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这句诗最能说明叶嘉莹曾经遭受过的深悲巨痛。历经忧苦患难,心境悲观孤绝时,只有那些写到极处的诗词,才能使她布满创伤的心灵得到共鸣和满足。她说:“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这是她最真实的人生自白。回头来看当年的“化作一点轻尘飞向青天外”,其实接近于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换句话说,叶嘉莹在古典诗词与中华文化中体证到了一种精微高远的境界。
她一直心存以诗词报国的热忱愿望,“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晚年的她,骥老犹存万里心,以让更多人读诗、懂诗为己任,开始了在南开大学的教学事业,乃至世界各地奔波讲学。白昼谈诗,暗夜讲词,畅所欲言地给学生们讲述她所热爱的古典诗词。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初听这句偈语的时候,她只有19岁,等到写出“花开莲现落莲成”的诗句时,她已经70岁了。花开花落之间,回想往事,有多少波澜曲折,都如同莲实成熟一样,要将所有外在的繁华艳丽都抛撇了以后,才修成正果。叶嘉莹大学毕业时曾写过“对酒已拼沉醉,看花直到飘零。便欲乘舟飘大海,肯为浮名误此生”之句,可见,在她的内心,潜藏着一种极为坚韧的持守力量,不肯因为世俗的名利误此一生。
叶嘉莹大半生四海弘文,一灯传道,内心如莲清明,直至90岁高龄,仍在孜孜不倦地讲学,践行其教书育人的信念。她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只为“高枝珍重护芳菲”,种蕙滋兰,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