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C2版
让革命文物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www.jxnews.com.cn    2025-01-06 04:44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郭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革命文物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完善革命文物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体系。加强与革命场馆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以暑期研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联学、活动联办、课程联讲、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打造思政课程实践品牌,营造浓厚的学思践悟实践教育氛围。依托VR、AR、MR等数字技术,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推进红色文化全形态的数字整合,共享资源数据库。建立专家、教师和文博人员的双向兼职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培训研习,构建融合育人体系。一是鼓励师生参与革命场馆的云直播、云展览等活动,创作富有正能量、感染力、传播力的网络创新作品,不断丰富革命文物铸魂育人的价值。二是推动“馆校+”的联建联学联动,进一步延伸革命文物的社会生命,把革命文物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更大的社会大舞台,促进“深层结构”的建设,更好地实现革命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是立足革命文物资源积极编写“大思政课”建设的读本读物,研发多媒体资源包,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思政课程教学。

  提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革命文物资源的能力。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要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一方面,要实现教学主体的“大整合”,努力打造内外协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重点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融合发展,完善教师和管理人员沟通对接机制,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构建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管理服务场域的协作机制。同时,要树立开放思维,发挥好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作用。积极建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馆校双向交流机制,组建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专家师资库。另一方面,要实现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的“大提升”。加强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交流学习和培养培训,全方位提高师资水平。一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大思政课”的理论素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革命文物的精髓要义、发展脉络、时代价值,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二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大思政课”的实践本领。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革命文物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促进革命文物资源向“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转化。支持大、中、小学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本校革命文物资源的梳理,深化对本校、本地区革命文物及红色校史资源的研究与阐释,挖掘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利用3D情境体验、主题巡展、微党课、虚拟仿真情景剧、音乐剧、主题读物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师生依托本地革命文物遗产,共同创作微电影、动漫、短视频、微课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鼓励各类数字教学平台根据用户多样化需求进行革命文物数字资源供给,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能够快速检索、自由组合、灵活调用教学资源。进一步搭建更广泛的数字化合作平台,调动社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红色文化或革命文物的数字化资源。通过开发多单位协同的“云说文物”“历史微课”“活着的文物”等系列网络思政微课,打造“云上大思政课”,让革命文物借助网络云端转化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大思政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创新革命文物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载体方法。学校和文博场馆要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设为契机,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借助融媒体平台,扩大革命文物资源的影响力,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一是围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积极搭建各类理论和实践平台。推动文博单位与学校合作,积极开发小视频、短音频、微电影、动漫等数字产品,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展览、云直播,开发小程序、AR/VR互动体验、虚拟仿真课堂等,建设基于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大思政课”教室。二是依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军部旧址等公共文化设施场所资源,探索形成一批场景化、体验化、情境化的思政课品牌,如“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有声有色思政课”等。三是邀请学生代表作为体验官梳理本土红色资源,参与课程录制,开发由线上线下课程、教育资源及教具组成的项目的完整体系,打造“红色基因+云端课程+线上游学”教学新模式。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感恩奋进这一年
  • - 【专题】2024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 【专题】龙舟韵·端午情
  • - 【专题】中国梦·劳动美
  • - 【专题】戈尔巴乔夫去世
  • - 【专题】2020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