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江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九江市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及时跟进学、专家辅导学、领导领着学、研讨交流学、结合本土学”机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立足九江基础条件,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区域文旅中心和区域航运中心,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中不断展现更大作为。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九江最厚实的家底,也是九江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九江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以创新引领发展,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努力构建体现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工程、产业数字化提质工程、“数智新九江”建设工程、数据价值化培基工程,坚持分级、分类、分工施策,加速推进一大批目标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石化化工、纺织服装、有机硅、模具等“产业大脑”,进一步打响“工业互联网、数智新九江”品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一产一策”,通过做强龙头、做长链条、做优平台,全力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抢先布局未来产业。瞄准全省“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六大重点发展领域,抢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文化赋能全域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九江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是九江最响亮的品牌。九江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打造区域文旅中心,构建以庐山为龙头,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的全域旅游格局,致力把九江打造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文化赋能景区旅游。加快推进庐山博物馆、白鹿洞书院、杏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庐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庐山申报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依托庐山西海水资源,做好水文章,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争创全国一流水上游乐中心、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赋能城区旅游。高质量建设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心城区段三期项目,瑞昌铜岭铜矿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湖口山江湖生态文明展示园、彭泽滨江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好文化名人、文化遗存、文化作品的阐释、传承、活化文章,持续擦亮“江西诗派”文化品牌,打造黄庭坚、陶渊明、周敦颐等文化IP。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村镇、新农村建设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民宿、观光休闲、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等农旅项目,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传统村落保护,着力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生态美村、文化名村、传统古村。
以完善基础设施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主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贸中心。”作为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九江市坚持依港兴市、向江图强,加快打造区域航运中心,以构建水陆空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现代运输体系为着力点,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打造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加快构筑开放通道,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高铁、公路、港口、航道、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昌九高铁加快建设,常岳九铁路、长九铁路等项目启动前期规划研究;九江庐山机场航线增至6条;“沪浔快航”高质效开行,开通始发集装箱航线17条、省内外铁水联运站点27个。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依托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特定进口商品指定口岸等平台,充分发挥水运的低成本优势,积极发展跨境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口岸通关等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航运交易、技术服务、跨境电商、航运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建设“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