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凡
近年来,作家王芸在非遗主题文学创作上精耕细作,在散文、小说与儿童文学等领域都有所呈现。这不仅是她对非遗的深情致敬,也是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
非遗主题文学创作中的在场敏锐度,无疑是王芸作品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她擅长走入非遗传承人的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非遗传承人的情感、经历与非遗技艺紧密融合。这种在场感,使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感受到源自生活、扎根民间的文化力量。
王芸对于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和人文价值的关注,更是她作品深刻性的体现。她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她持续深入挖掘技艺背后的故事,探讨技艺与传承人、技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使得她的作品对人性、文化和社会变迁有着深刻的洞察。
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儿童文学,王芸的作品都能精准捕捉并细腻描绘情感与细节的微妙变化,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让读者既感受到细微的情感波动,又领略到超越性别与个体局限的宏大叙事。
在文学技巧上,王芸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对比等,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同时,她的语言风格细腻又富有张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非遗传承人的情感波动与内心世界。
王芸擅长运用多样的叙事架构与诗意的语言,将非遗技艺与传承人的连接细加描绘,使作品充满写意与美感,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非遗传承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同时,她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思考,探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如在《笔下,微云起泰山》一文中,王芸将周鹏程对毛笔制作的热爱与执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她通过周鹏程的经历,反映了毛笔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困境,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注。
王芸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嵌入了非遗元素。无论是成人世界的细腻情感,还是孩童世界的纯真幻想,都能在她的文字里找到。《会飞的板凳龙》书写非遗,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原生家庭,让读者领略到赣地非遗板凳龙的独特魅力,也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文化的力量。
“一座座戏台之上,万千人物与故事如梦似幻地川流而过,喧腾、轰烈、灼艳。恍如抹平了日子间的沟壑、四季间的起伏,在乐平人眼中、心中,那是一抹永远不会淡去、消逝的春色。”在散文《看这台上春色如许》中,王芸详细记录了乐平古戏台及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她描绘了戏台的建筑之美,“前方的戏台翘角双飞,木质肌理上满布锦绣”,还通过传承人的口述与回忆,以及自身的观察和感受,还原了戏曲艺术在乐平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历程。这种精准叙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根植民间的独特魅力。
阅读王芸,能感受到她的创作视野和文化底蕴。
在《一脉清音越山川》中,王芸以江西的文化声响为切入点,将赣剧、采茶戏、傩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她写道:“一脉清音,绵延天地间。从未老去的月光,照着海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汀。而那抬头望月的人,一代又一代,如流水般来,又流水般远去……”这段文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气度。
《在时间的长河,彼此供养》一文,王芸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之中,她不仅捕捉到了那些散落于乡间阡陌的宗祠古迹,更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王芸通过对古建筑、木刻石雕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古老村落、家族历史的追溯,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她笔下的每一处古迹,都仿佛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正如王芸本人所说,非遗是“文化的根脉,精神的密码”,将这些文化遗产呈现,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将来要往何处去,为讲好中国故事、江西故事增添活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