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续坤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灯谜,谜底是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原始功能是磨墨。汉代刘熙撰《释名》:“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墨在常温下自然可以笔蘸书写,但是进入数九寒天,研好的墨容易被冻住,以至于无法挥毫落纸。这种尴尬的场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漠北军帐中起草战斗檄文时就经历过:“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诗仙”李白也曾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古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暖砚。
清代紫砂暖砚
关于暖砚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四民月令》,唐代时多有记载。唐人张说《张燕公集》中有《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诗云:“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刘长卿也有“风冷衣裳脆,天寒笔砚清”句。唐明皇李隆基更是自喜拥有一方制作精巧的暖砚。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巧。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
暖砚在唐代为稀罕之物,被广泛使用大致从明代开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很容易结上冰,极大地影响了文职人员的办公效率,于是暖砚便成为各级官员的办公标配。明人屠隆在《纸墨笔砚笺冬月砚》中记载:“冬天严寒不可用佳砚,得青州熟铁砚,可以敌冻,炙砚需用四脚挣炉,架火砚上,微微逼之,或用砚炉也可。”
到了清代,暖砚的功能得到拓展,还注重环保,这跟雍正的勤政有关。据史料记载,他批阅奏折经常持续到凌晨。如此勤政,到了数九寒冬,暖砚对他是不可或缺的。
暖砚的造型有方形、圆形、鼓形等。从功能上可分有两类:一为“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二为“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火暖型”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砚石,很容易被烤开裂,所以只能选用质地细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江绿石制砚。
由于石质暖砚制作工序复杂,造价较高,属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人难以用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暖砚的出现,为普通人家的读书人使用暖砚提供了机会。加之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能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暖砚,因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明代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写道:“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暖砚作为一个时代的文房用品,为古代文人在数九严寒笔耕不辍,创作诗文辞赋、书画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流传下来的暖砚,大多为明清之物,既实用,又有一定的艺术性价值。